彆看付雨琪平日裡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但是隻要涉及到種花家立場的問題,那她也是堅定的不行。
在新世紀成長的起來的這一代人,可能很難想象八十年代那會的大學生,是有多麼的“崇洋媚外”。
那年代才剛剛經曆了大動蕩,國家也急需開放發展科研和經濟。
那年代裡的大學生可不是現在的大學生,隻要你考上了大學那基本上都是當成來乾部培養的。
但是上層深知僅靠國內的閉門造車,是很難培養出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學生。
所以必須跟國際接軌,必須要走出國門。
然後便有了大學生的公派留學,用當時並不充裕的外彙,讓這些人去國外學習真本事。
國門一開,立刻就興起了“出國熱”。
要知道我們還在清末的時候,大漂亮就完成了城市化建設。
巨大的差距,真的會讓人感覺到絕望。
即使是到了80年代,在居民生活上國內距離國外依舊有著巨大的差距。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年的大學生會瘋狂的想要出國。
有些是真的要去學習真本事,而有些純粹就是想要去見識“新世界”,甚至很多打著出去了就不再回來的信念。
一個落後的國家對全球最先進的國家開放國門,那可是需要大魄力的。
所以當年給大學生開放國門,上層都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有不少人擔心派出去的人都不回來,那該怎麼辦?
但是那年的大領導直接說,哪怕回來一個也是好的,如果不派,那就一個都沒有。
如此的魄力和格局,翻遍全球也沒幾個領導人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眼光。
而且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想想京大的俞東方,全班50個同學,49個出國留學。
班上唯一沒有出國留學的,就是這個“最沒用”的俞東方。
他不是不想出去,但誰叫他最窮最普通呢。
而且這出去的49人裡,等到他們畢業時卻是沒有一個人選擇回國。
要知道,這可是國內最頂級的高等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