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故事發展到這裡,人們或許會覺得冉閔很窩囊,不但要做石家門下的鷹犬,就連心愛的女人都守不住。
甚至還要親自將青梅竹馬的石壽,親自送到匈奴單於的大帳。
對任何一個男人而言,這無疑都是巨大的羞辱。
但是,處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冉閔隻能忍,也不得不忍。
不過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從草原回到鄴城之後的冉閔變了,他不再莽撞,不再意氣用事,選擇和董氏聯姻,便是最好的證明。
因為董家不單是氏族,更在石趙朝堂之上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並且族中子弟還手握兵權。
迎娶董氏,顯然對冉閔是最為有利的。
自此之後,冉閔繼續為石**征北戰,軍功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
等到石虎發現端倪的時候,想要下手除掉冉閔,可惜已經太遲了。
常年的酒色早已經掏空了石虎老邁的身體,還不等他下手,自己便已經病入膏肓。
“你不是他的對手,他也不會為你所用,若是以後想坐穩皇帝的寶座,保住石家的江山,就必須……必須除掉他!”
臨死之時,石虎用儘了最後的力氣,對著身為皇太子的石世交代一定要除掉冉閔。
可石虎說的沒錯,石世不是冉閔的對手,他的任何一個子孫都不是冉閔的對手,他死以後,整個後趙朝野內外,已經沒有人能製衡冉閔了。
冉閔卻沒有急著動手,他先是控製了石趙的全部軍隊,而後又聯合董家,以及朝中的其他大臣控製了朝堂,又以遷都為名,將石世時刻掌控在了他的監視之下。
隨後又利用石虎幾個兒子之間的矛盾,調動他們相互攻伐,石趙的政局亂做一團。
先後有石世、石遵、石鑒相繼登基稱帝。
石鑒在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幾次派人暗殺冉閔,又聯合石姓諸王共同討伐,但都被冉閔輕鬆化解。
有了充足的理由之後,冉閔廢殺石鑒,在朝臣和百姓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建立冉魏。
這個時候的冉閔,對與異族之人還抱有一絲幻想,覺得異族也可以為己所用。
但是,他很快就發現,異族之人永遠不可能和他是一條心,尤其是廢殺石鑒,自立為帝,已經引起胡人統治階層的強烈反彈,外有各帶兵親王討伐,內有連連不斷刺殺,胡人已經成為自己通往權力巔峰的巨大絆腳石。
如果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栽在接踵而至的叛亂中,於是,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殺胡令》應運而生。
“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
這一道詔令,猶如烈火烹油,徹底引燃了中原大地漢人的複仇之心。
自司馬氏南渡,中原大地便淪為了胡人的牧場,無數漢人被屠殺,原本1200萬人口的漢族被殺的隻剩下了不到400萬。
刻骨的仇恨,讓漢人陷入了瘋狂,曾經的兩腳羊拿起兵器,肆無忌憚的屠殺所能看到的每一個胡人。
據史料記載,在此期間有幾百萬胡人死於《殺胡令》。
其中,羯族被屠殺的程度最高,幾乎到了滅族的程度。
同時,曾經稱霸一時的五胡十六國相繼被滅,實力大大倒退,不複以往的風光。
《殺胡令》的頒布,不但拯救了數百萬漢人的性命,也使得胡人自此對他們曾經輕蔑的漢人有所忌憚,不敢再肆意殘害。
《冉閔傳》的上部到此也落下了大幕。
當燈光亮起的那一刻,放映廳內掌聲雷動。
電影的前半段,觀眾們目睹了漢民族的悲慘遭遇,心口猶如壓了一塊大石,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這種壓抑的情緒終於在電影的最後得到了徹底的釋放。
看著曾經趾高氣揚的胡人被屠戮,沒有人會對他們心生憐憫,當這些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的時候,可曾想到過,屠刀終有一天也會落在他們的頭上。
“我拍這部電影,不是要宣揚大複仇主義,而是想要揭開那段很多人都不願意提及的曆史,讓現在的人了解到,我們華夏的先民曾經遭受過的苦難,希望能起到一種警示作用,無論處在任何環境,曆史背景之下,都不要忘記居安思危。”
“冉閔是英雄,至少在我看來,他拯救了當時中原大地的數百萬漢人,讓華夏文明得以延續,這就是英雄所為,沒什麼可質疑的。”
“至於很多人提到的,冉閔性情反複,所謂殺胡也不過是為了政治利益,對此,我並不反駁,但是,看問題在看本質的同時,我們首先看到的還是表象,殺胡令帶來的表象是什麼,曾經肆虐中原大地的胡人被驅逐,漢民族得以延綿生息,這就是表象。”
曆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隻靠史書記載,根本難以了解其本質,畢竟史書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
冉閔作為一個失敗者,必然會被勝利者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