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張楚第一次聽老謀子說要拍一部以冉閔為主角的電影,已經過去了好些年。
這期間,劇本幾易其稿,張楚也差不多將《晉書》給翻爛了。
終於……
“看看吧!這是我最滿意的一個版本。”
劇本的創意、大綱,以及部分段落都是張一謀親自完成的。
當然,要從曆史文獻和民間野史中,提煉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張一謀也需要大量的助手協助完成。
隻不過因為涉及到冉閔,張一謀去請教的一些專家,根本不搭理他。
民族大融合是正統的論調,豈能讓一個導演給顛覆了。
所以,從一開始,張一謀的創作過程就困難重重。
此刻,張楚正在張一謀的家裡,看著他拿出一份厚厚的劇本,隻看了一個開頭,就被這個故事給吸引了。
之前的劇本,故事開篇是從冉閔小時候切入的,重新修改之後,張一謀直接拋棄了前麵一大段囉裡囉嗦的背景交代,以及男主角冉閔的成長史。
上來就是造反,造後趙石家的反。
說起來,曆史上的冉閔也真是夠狠的,拋開後趙羯族在中原大地欠下的累累血債,但從私人感情來看的話,石家對冉閔應該算是有恩的。
彆管是出於什麼目的,要不是後趙的開創者石勒收養了冉閔的父親冉瞻,或許冉閔都沒有出生的機會。
但等到冉閔羽翼豐滿,直接滅了後趙石家滿門。
“我漢家男兒,豈能為汝夷狄醜類假子!”
劇本裡,冉閔用一句話斷絕了自己與石家的關係,然後直接揮動屠刀。
曆史上,冉閔取代石家成為後趙的主宰,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裡麵有爾虞我詐,有虛以逶迤,但是這些曆史片段,顯然和張一謀要塑造的冉閔形象嚴重不符。
於是,快刀斬亂麻,讓後趙的建立者石勒斷子絕孫,沒有了皇位的繼承人,冉閔直接登上了帝位。
接下來故事的發展又回到了正史的記載。
冉魏建立之初,外部環境根本沒給其發展壯大的機會,用四麵皆敵來形容都不為過。
北麵的慕容燕和拓跋部,南麵的東晉,西邊還有前涼,內部也並不太平,石勒的子孫雖然被冉閔殺了個乾乾淨淨,可後趙依舊有不少追隨者。
所以,從一開始冉魏就要麵臨著無數的戰爭。
冉閔的前半生說是“為虎作倀”都不算冤枉他,跟隨石家四處征戰,打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同族。
一直到稱帝建立冉魏,他才算真正調轉槍口,開始了對胡人的殺戮。
曆史上的冉閔之所以有名,除了他頒布的《殺胡令》之外,就是他的赫赫戰功。
其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就是十戰十捷大破胡人。
說十戰十捷不假,但多少還是有些誇張的成分,曆史上冉閔能打的說法,主要來自於他建國後的六場針對胡人的戰爭,而且還都是以少勝多。
首戰以漢騎三千夜襲匈奴大營,殺敵大將數名,逐百裡,斬匈奴首三萬。
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助戰的農民起義軍,擊潰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三萬。
六戰以步卒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收複失地三百裡。
所謂十戰十捷指的就是這第六戰,其實關鍵就是頭一仗,把燕國的兵打得都膽寒了,一路追擊打了十場,都贏了,後來被誇大為所謂的十戰十捷。
而在此之後,燕國反撲,冉閔敗給了慕容恪發明的跨時代戰術拐子馬鐵浮屠。
這一戰術直到五六百年後,還被女真人繼承和發揚。
冉閔兵敗被俘,英勇就義。
即使這決定命運的一仗,冉閔也打得很出色,八千對九萬,輸得並不冤。
順便說句題外話,殺冉閔的那位燕國皇帝叫慕容儁,是金庸《天龍八部》裡頭慕容複的祖宗。
關於戰爭部分,張一謀也是著重刻畫了冉魏與慕容燕之間的這場十戰十捷的大戰。
經過這場仗,冉閔在中原大地的聲望達到了頂峰的同時,也因為接連不斷的戰爭,導致冉魏的國力被極大的消耗,為冉閔最終兵敗被殺,埋下了伏筆。
最後身死龍城這一段,劇本也是著重描寫。
總的來說,在張一謀的筆下,冉閔被刻畫成了一個帶有悲**彩的英雄。
這顯然和史學界的主流觀點不相符。
一直以來,史學界對於冉閔的評價雖然存在爭議,但有一點是想通的,冉閔的《殺胡令》激化了民族矛盾,阻礙了民族大融合。
這是扯了多大的蛋。
非得讓胡人把漢人殺個乾淨就不算阻礙民族大融合了?
但人家是權威,是專家,話語權掌握在人家的手裡。
張一謀現在要砸人家的飯碗,那些專家沒堵著他家門口潑糞,已經算是有涵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