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靈獸蛋,得秘法
中醫經典的學習是一名合格的中醫學子的必修課,在浩瀚的曆史長河裡探索先賢的智慧,品味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醫學精粹。我選讀的第一本中醫經典則是《黃帝內經》。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所以能夠儘終其天年。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散耗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矣。”嗜欲、淫邪、濫情、失誌帶來的是喜、怒、哀、樂、懼的過度、過火,進而產生出多種精神疾病,如《靈樞·本神》記載:“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有先富貴而後破產者,有先尊而後失勢者,或反之,種種都可能給人帶來情緒上的極度波動。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逆氣上升,最終導致形體羸弱,甚至精竭人毀。
中醫養生學中,情誌養生尤其受到養生家的重視,人的精神活動與臟腑氣血等功能密切相關,精神情誌活動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體現。正常的情誌變化,有利於臟腑的功能活動;異常的情誌變化,使人體氣機失調,氣血紊亂,甚至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生疾病。情誌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同時臟腑的功能調節有助於情誌的調理。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淨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麵有著重要的意義。精神養生包括神誌養生和情誌養生兩個方麵的內容,筆者在本文中重點介紹情誌養生。傳統醫學所稱的“情誌”,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麵的反應,中醫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誌養生法,主要是指通過自己對外界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和轉變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
五行學說中,怒、喜、思、悲憂、恐驚五誌,分彆對應著肝、心、脾、肺、腎五臟。情誌為病引起不同的內臟損傷,其致病特點既具有特異性,又具有同一性。五臟五誌觀理論認為:七情分屬於五臟,五臟各主一誌,即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憂),腎主恐(驚)。
肝在誌為怒。怒為個體氣血上逆不暢以及願望受阻而導致緊張帶有敵意的情緒體驗以及相應的情緒表達與生理變化。怒由肝之精所化,即與肝有特定的生理病理聯係。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衝,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見氣逆作喘,麵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心在誌為喜。喜是個體臟腑氣血功能協調且願望實現、緊張解除的輕鬆愉快的情緒體驗以及相應的表情和行為表達。喜則氣緩,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散兩個方麵。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但喜樂過度可使心神受傷,導致可使心氣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狀。
脾在誌為思。思指對所思的問題不解、事情未解決以及個體脾胃氣機功能低下時,產生的擔憂焦慮的心情,是一種焦慮不安的複合情緒狀態。正常限度的思慮,是人人皆有的情誌活動,對機體無不良影響;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會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妨礙脾氣的運化功能,致使脾胃氣機阻滯,脾氣不能升清,胃氣不能降濁,出現不思飲食、脘腹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肺在誌為悲(憂)。悲(憂)是對所麵臨的問題找不到解決方案以及身體不佳、擔心時產生的,以心情低沉為特點的複合情緒狀態。悲則氣消,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誌消沉,肺氣耗傷。《素問·舉痛論》:”悲則心係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腎在誌為恐(驚)。恐(驚)指遇到危險而又無力應對以及臟腑氣血大虛時產生的懼怕不安的情緒體驗,與腎關係密切。《素問·舉痛論》中描述: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以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至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六神無主,驚慌失措等症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誌五臟模式的提出有助於人們在優化精神生態的過程中,有係統的理論基礎為依托。中醫浩瀚淵博,需要我們自己探索。
在中醫經典的中,《黃帝內經》絕對是醫學史上的豐碑之一,其內容之豐富,思想之先進,凝聚了古代醫家的智慧,是經典之中的經典,本次讀書筆記仍然從《黃帝內經》開始。
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是以五臟所化生的津、氣、血、津液作為物質基礎的,神誌活動更不例外。其中血液是生命活動和神誌活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所以《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血者,神氣也。”而心又是主血脈的臟器,如《素問·五臟彆論》曰:“心者,其充在血脈”,心具有主血脈及運行血液以營養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隻有心的功能正常,包括腦在內的各組織器官得到充分的營養供給,生命的功能活動才能有所保障,同時人的精神思維活動也才能正常發揮。因此,心主血脈的功能是維持人體組織器官功能正常發揮的先決條件,也是調節神命的生理基礎。心的陰陽平衡失調時,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會出現心不主神明的病症。正因為中醫學認為各種神誌病證的產生與“心”相關,所以臨床辨證論治時,主要從心人手,如心血不足、邪熱擾心、痰蒙心竅、痰火擾心等證出現的神誌異常現象,運用補血養心、清心涼血、滌痰開竅、寧心安神等法,可見精神情緒活動在心的調控下共同完成。
人的精神情誌活動除了與心有關外,還與肝有著密切的關係,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肝者,魂之居也。”;《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肝藏魂。”;《靈樞·本神》則更進一步指出:“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這裡所說的“謀慮”、“魂”、“悲哀”等都屬於精神意識情緒活動的範疇。故肝具有調節人的精神情緒活動的作用。當肝的功能正常則人體精神舒暢,情誌協調,健康無病。反之,當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則多出現情誌病變。
:..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