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季風所攜帶的、充足的水汽向三處沙漠地帶輸送了大量的暖濕氣流,形成了豐沛的降雨。
整個調節過程是通過電腦完成的,但也可以在人工乾預下,通過調節水汽的輸送量,從而調整降雨的強度。
降雨的精確調節,直接影響著局部的氣候特征和溫度。
在三台超級鼓風機投入使用後,經過不斷的測試和修正,大沙沙漠以南至維多利亞大沙漠以北的區域由熱帶沙漠氣候逐步向熱帶草原和熱帶季風氣候轉變。
大沙沙漠的北部和維多利亞大沙漠的南部逐步由熱帶草原氣候向熱帶雨林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轉變。
但氣候的徹底改變需要相應的地表植物,構成一個閉合的可持續生態鏈,才能最終形成相應的氣候特征和生態圈。
例如,在熱帶雨林氣候帶應種植相應的闊葉植物、板根植物等等,在熱帶季風氣候種植相應的丘陵低山季風常綠闊葉林、中山山地季風常綠闊葉林等等。
正是基於上述因素,在劉翰洋的領導下,環境署和科學與技術署協同相應的職能部門,開啟了一場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空前的植樹造林工程。
植樹造林工程不僅僅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例如我們常見的喬木和灌木,還有大量的菌類植物和地衣植物。
除了行動不便、體質虛弱和未滿歲的少年兒童等人員外,大部分人參與了這場浩大的植樹工程,植樹的人次突破了億。
但人類隻是這場浩大工程的輔助而已,全自動植樹機器人才是主力軍。
一時間,整個造林區形成了植樹機器人為主力、人類為
(本章未完,請翻頁)
輔的工作形態,高達綱、目、多屬、萬餘種的植物被種植在了不同的氣候區域。
整個植樹造林的工程曆時個月,為了配合如此規模的工程,人類新建的座海水淡化工廠幾乎是滿負荷運行,但仍然滿足不了巨量的淡水缺口。
包括利用三台裝備有可控核聚變引擎的超級鼓風機向植樹區輸送了大量的暖濕氣流,形成降雨,也無法滿足巨量的淡水缺口。
無奈之下,人類隻有暫時縮小植樹造林的麵積,原定的麵積被消減了%。
儘管隻有%的地表被植被所覆蓋,但原本一片荒蕪的不毛之地逐漸呈現出了一片片鬱鬱蔥蔥的的勝景。
農田區、森林區、草原區、濕地區和山地區等類地形特征的雛形,基本形成。
一個閉合的可持續生態鏈和初步自給的生態圈形成了。
尤其是農田區和草原區已經頗具規模,農業產出和畜牧業產出日漸趨於穩定。
品種豐富的糧食作物和蔬菜瓜果的產出為人類提供了急需的食品供給,牛羊、家禽等各種養殖業的發展又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肉類和蛋白質。
困擾人類的糧食問題得到了緩解。
為了容納更多的人口,人類在三處沙漠地帶新建了數以千計的超大城市群,這些城市由超級城市和中小城市組成,周邊配以衛星城,共同組成了人類新的居住地。
如果身處於地球的高空軌道,那個孤懸於大洋之上的大洲,自東經度至東經度的廣袤地區,原本一片黯淡的區域,已經被璀璨而延綿的燈光群所照亮。
在湛藍色的背景下就像一麵巨大的光網互相連接在了一起。
這是人類新的居住地。
為了改善城市群之間的人居環境,人類啟動了“超級運河”計劃。
計劃將新鑿兩條大運河,用河水將不同的城市群串連起來,兩條運河自北向南、自南向北以兩個方向同時貫穿整個大洋洲的內陸地區。
兩條運河自開鑿伊始就嚴格按照城市群的布局設計施工。
第一條運河稱之為西線運河,北起菲茨羅伊河入海口沿大沙沙漠一路向南,穿過吉布森沙漠和維多利亞大沙漠後,直抵大洋洲南部海岸的埃斯佩蘭斯。
西線運河在開鑿途中充分利用了地形結構和內陸天然湖泊的優勢,將失望湖、卡內基湖以及南部的考恩湖連接在了起來,形成了一條運河和內湖相交織的水路體係,並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三大湖的麵積。
第二條運河稱之為東線運河,北起約瑟夫波拿巴灣,沿阿蓋爾湖一路南下貫穿沙漠腹地後將麥凱湖串連起來,之後繼續南下,直抵大澳大利亞灣的科克爾比迪。
東西兩條運河的建成將大洋洲南北海岸連接在了一起,豐沛的水量即改善了居住環境,又為海水淡化工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
同時,運河也在不同城市群之間形成了兩條黃金水道,使得內陸地區可以直通大海。
“超級運河”計劃曆時半年,以每天向前掘進公裡的速度挺進,幾乎與植樹造林工程同步完成。
大規模城市群的建設、萬平方公裡的紅壤鋪陳、處沙漠地帶的氣候調節和改變、規模浩大的植樹造林工程以及“超級運河”計劃等一批重量工程的實施,使得人類擁有了一個氣候多樣、環境優美而適宜的新居住地。
一個人類的“新世界”初具規模。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