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片場,
張懷謀正在調試著機位,指揮攝影師下一場戲的走鏡細節。
影視基地內一比一還原古代朝堂大殿,身臨其境時,幾乎看不出任何的違和感。
周圍一切的景物的搭建,都有一種真的穿越過去古代的感覺。
這一場戲,幾乎所有老戲骨都會同台。
但真正的主角依舊是蘇木,或者說是在這些老演員注視之下的獨角戲。
按照劇本故事線的走向:
這一場是範閒進宮赴宴,結果被長公主算計,當著一眾大臣和慶帝的麵,被誣陷他曾經做的詩句是抄襲。
而隨後範閒借著酒勁,將記憶中那個時代的詩句一一背誦,最後震驚了四座,同時也是抒發了一下內心的情緒。
蘇木自己也知道,這一場戲,其實在前世的時候爭議不小。
有人覺得這個橋段有些尬。
也有人覺得這段很爽,隻是演員的情緒表達可能不合心意。
畢竟要背誦那麼多的名人詩句,無論是氣勢還是情感上,都要拿捏到位才能足夠酣暢淋漓,不至於尷尬一地。
“這場有點厲害,是當著一眾老戲骨麵的獨角戲呢。”
“我靠,隻是想想都緊張,蘇木能行嗎?”
“不知道,不過前兩年張劍林有一部戲記得吧?也是這樣的橋段,要一眾老戲骨圍著在中間演,聽說他緊張的ng了幾十次呢。”
“蘇木的演技是不輸張劍林,但莊教授和王教授這些人給的壓力也不小啊。”
“快開始。”
此時,
一眾演員都已經到場。
莊嚴飾演的慶帝。
還沒開拍,他給人感覺和氣勢,就已經有了帝王的感覺。
莊嚴:“這場戲倒是挺有意思,不太好演的。”
王歐義:“沒錯,演好了是爽快,演不好就噎得慌了,不知道蘇木這小子準備的如何。”
莊嚴不置可否:“其實這種橋段,最是需要演員情緒上的爆發力了。”
一種前輩在討論著。
周圍的演員們也都在虛心的聽。
其實大部分看過劇本的也都能理解一些。
男主範閒從小經曆的就是各種被暗殺,親人的離彆,最後到了京城又一點點的接觸到了更多的殘酷真相。
在這樣大的信息量一股腦的充斥內心時。
其實是需要一個突破口,來讓他將那口氣釋放掉的。
滿口的詩句實則講的不是內容,而是對這個背景之下的滿腔怒火和埋怨。
你說男主裝逼也好,借著光環耍酒瘋也罷。
但當下的他‘隻想’那樣做。
這裡的隻想,是一意孤行,更是一種任性,屬於範閒這個角色身上獨有的特權。
所以他才會有那股旁人難以理解的作死的勁。
而將以上這些內心戲份雜糅到一起,便是當天宴席之上範閒了。
但就算是通篇理解了男主的心境,可這個橋段也是非常難拿捏的。
因為演的過了,或是演的淺了,都不行。
隻要出界一點,那就一定都會讓觀眾感到不適,往往那些讓人棄劇的致命毒點,就在於此。
所以難度和壓力,可想而知。
情緒的釋放和刻意裝逼之間,是要有一個極其細微的度。
互不越界,則讓人舒適跟酣暢。
但如果哪一邊追求過於強了,則就會影響整段戲的平衡感。
甚至最後遭人反感和尷尬。
在場的人,包括莊嚴王歐義乃至張懷謀他們嘴上不說,但實際上心中也是有點沒底。
隻是說出來怕給蘇木壓力,所以並沒刻意的強調。
“蘇木到了!”
“等會…二鍋頭?我靠,他不會來真的吧?”
“這度數不低,喝半瓶了已經,這還能說台詞?”
“張導不是說用假酒嗎?這麼追求真實嗎?”
“可能是緊張怕演不好,所以喝酒壯膽吧,畢竟這麼多大佬給他配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