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的人沒有帶回來疫病,這是一個好消息。雖然回來的時候少了許多人,多了許多異域風情的女人以及串種的孩子。
他們披巾斬棘,忍受孤獨。有時候蠻夷不通教化,難以溝通,要動兵征伐。有時不知前路的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沒有補充,還要忍受饑渴,這都是應有之意。
總歸活著回來了,總歸完成了華夏人民再無饑饉之憂的偉大任務。相比起來,他們在外做的那些爛事實在無傷大雅。而且換個方向說,那些女人孩子能夠活著到達神州,未嘗不是一種救贖。
這一次的收獲是非常大的,船隊基本暢行了整個美洲大陸,不光是弄回來了地瓜、土豆,還有玉米、辣椒、西紅柿、豆角、向日葵等等原產地在美洲的作物種子。他們分不清什麼是什麼,但是收集記錄整理做的很好,連名字都起好了,是根據當地人的稱呼音譯的。
王言將名字都改了一下,就是跟後來的名字一樣。而後一封聖旨,農業部大司農親自擼胳膊挽袖子的在城外的皇莊種地,還有三千羽林衛士日夜看守,同時還開始扣大棚,冬天也要實驗。帶回來的種子很多,保護的也很好。育種工作做好,基本上兩年覆蓋京畿地區,五年推行整個北方。
可以預見的未來,原本的五穀定然是大幅減產。這是因為土豆地瓜的產量大,就是玉米的產量也比原本的五穀高,可飯可菜,餓習慣的百姓肯定是大規模的耕種,將自家的糧倉堆的滿滿的,天天舒舒服服的在院子裡放屁,感慨這生活美滴很。
待到再過兩年,人們感受到了吃飽的滋味,同時受夠了地瓜土豆一成不變的口味,還有整天放屁的副作用,就會自覺的合理規劃自家的土地,合理耕種農作物。
這是一個自發的過程,無需乾預。到了那個時候,人們就會不滿足於吃那些粗糧,取而代之的,大米白麵就會自然而然的擺上飯桌,同時也會追求菜品,渴求更多樣的飲食。
說到底,物質才是文明的基礎。
既然馬上要不缺食物,自然要考慮考慮肉食與土地。
所以戶部綜合彙算了一下全年各項開支,並出了一個次年預計支出,發現缺口不大之後,北軍新編練的兩個衛,加上遼東已有的兩衛,共計二十萬人馬,攻打遼國的析津府。
當然戰爭不是靠人頭圍城,畢竟整個析津府也不過隻有五萬兵馬而已,哪裡配的上二十萬大軍征伐。真的參與進攻擊析津府的人馬隻有十二萬,餘下的八萬,在長城外打穿了遼國防線。同時西軍新編練的四個衛,也在邊區東進,向遼國守軍發起攻擊,要將析津府那幾萬兵馬困在裡麵,同時壓縮遼國的地盤。
從111年開始,十多年的時間過去,遼國的防線其實已經收縮了。雖然地盤看著很大,但其實多數的都是飛地。西軍戰鬥力本就夠用,經過重新編練,改了軍製以及戰時領導模式之後,充分發揮了將領的主觀能動性,他們是看陣圖打仗,但不是傻子,如今得脫樊籠,上升渠道打開,又無需顧忌皇帝猜忌,那自然是用儘全力求個馬上封侯青史留名。
所以戰爭的進程非常順利,西軍打下了大同府,分兵十萬同另一邊打外援的八萬部隊成功於長城外會師,封鎖了八達嶺以及其他通關要道。而析津府外的軍隊引而不發,圍困敵軍出逃。隻堅持了不到兩個月,析津府就拿下了。
傷亡在所難免,但是按照如此規模的戰爭來說,那些傷亡實在微不足道,可算作輕取,徹底的將的遼國敢出了長城,光複了幽雲十六州,這時才是華夏四年冬。
拿下析津府之後,進攻的腳步並沒有停,因為這一戰的目的是土地,是牧場。所以十八萬大軍聯合北上,十五日克定遼國中京大定府,同魯智深所率領的十萬人,共計三十八萬兵馬,進逼遼國首府上京。
到了這個時候,遼國實際掌控的領土已經沒多少了,加上其內部的內亂,基本上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不過這個時間,相比起原本的曆史來說還是延緩了兩年的,隻不過他們或許早些亡國更好,也省的苦苦支撐,艱難度日。
沒有人想死,尤其一輩子榮華富貴的遼國皇室以及其他的諸多大臣,更加的不想。他們有個榜樣,西夏李氏如今在北邊活的還算不錯。所以他們非常果斷的,帶著幾萬兵馬,以及大量的工匠,還有數不儘的財富,北逃。
這不像是逃亡,更像是搬家。不光侮辱華夏帝國的戰兵,同樣侮辱金國的鐵騎。所以華夏的戰兵一路攆著跑,北邊還有金國圍堵,要搶劫那些物資。所以最後跑出去的遼國人並不多,而且他們還舍棄了多數的財富。
華夏的戰兵隻追到了呼倫貝爾就停下了腳步,同時開始實施封鎖興安嶺,將金國堵在東北。
到了這一步,此一戰的戰略目的就算達成了。一戰打的遼國滅國,收複了幽雲十六州,同時還拿下了包括呼倫貝爾在內的幾個水草豐美的草場,又封鎖了金國,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等緩上一段時間,消化消化此戰所得,空出了錢財物資,一統東北,拿下整個東北平原這個糧倉,那基本就算是完活了。
對於帝國打下了那麼大的一片土地,還收複了被割讓百年的幽雲十六州,自然是舉國歡騰。如此豐功偉績,自然值得慶賀,又是舉行了一番隆重的儀式,祭告天地,祭告祖宗,慶祝收複失地開疆拓土的勝利。
按理說,這事跟老百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一來心理上的滿足,二來也是有好處的。跟他們最息息相關的,理事府發布告示,未來牛羊價格大幅度下降。還有就是要移民兩百萬人口北上,條件非常優握。到了那邊就有土地、草場、種子、牛羊崽子分發,能夠免息借款建設新家園,還免稅五年。
京畿地區的百姓當然很少有人想去,但是西北地區以及南方的人還是不少的。畢竟西北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不高。而南方土地少,雖然可以打工,但是想要有土地的人終歸也是不少的。而且去到北方,一切有朝廷兜底,他們也放心的。
現在的朝廷,很得民心。一是直接廢除了原本大量的沉重賦稅,二是地方官員行政效率很高,三是地方官員不敢欺壓良善,四是從立國開始,就沒有說過假話,也沒有朝令夕改。這一點點的,就養出了政府的權威性。
移民,不是因為草原上的人不夠。遼國的人口有將近一千萬,這些年因為打仗、內亂等等原因,死了許多人,還有被金國擄走了許多,那也還能剩下七八百萬。這些人口,全部都被華夏接收了,金國並沒有搶人。因為他們現在維持自己的那點兒人口已經很難,再吸納數百萬的遼國人口,不用派兵去打,隻封鎖了貿易,他們自己就崩了。
真正的原因是為了促進民族融合,以及防範遼國舊民作亂。他往草原上移民兩百萬人口,同時也會在那邊移民兩百萬人口來到中原生活。讓不會放牧的人學放牧,讓不會種地的人學種地,絕對不會發生什麼草原自治草原。那是培養新一代的草原大部落,是給自己找麻煩。
他要移民漢人過去,雙方通婚融合,加大貿易,將生活方式等等都傳播出去,還要興建學社,培養北方的人才,讓他們到彆的地方做官,如此時間一長,有個兩代人就差不多徹底將北方融入進來。
南方那邊差不多也是如此,自從華夏二年派兵南下,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的向南推進,到了華夏五年,已經徹底的蕩平了原本的反叛勢力,抄了那些大戶的家,整個地方全都梳理了一遍。
還有吐蕃以及大理這兩個地方需要拿下,不過卻也無需過多關注。吐蕃確實不好辦,畢竟高原地區,華夏的部隊開過去乾仗難度太大。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經濟製裁,通過幾十年的貿易,讓吐蕃諸部形成依賴,到時候收服就是自然而然。至於大理,還是那句話,他們隻是靠著地形的優勢偏安一隅。山河地貌,氣候環境,還有叢林中的危險,水土的不服,都是阻撓大軍開進去的關鍵。
不過問題不大,掃平南方不臣的部隊並沒有回歸,而是直接開到了同大理的邊界地區。就近駐軍,招募當地人開始訓練新軍,同時慢慢的向前推進戰線。積極聯係大山中的各民族部落,與他們通商,給予優握的條件讓他們下山聚居。就這麼不疾不徐的推進,無論是糧草物資,還是戰兵的性命,都是消耗最小的。隻需十年八年的,就能滅了段氏,神州一統,南北一家。
主要問題,還是針對南方的大開發。因為這一次沒了靖康恥,沒了宋室南遷,開發南方不再是一種自然而然,而是成了必要主動的任務,這任務落到了現在當權的王言頭上。
南方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自有其開發的必要性。而開發的最好方式,無過於加大貿易,加強物流效率。讓大山中的東西出來,讓大山外的東西進去。如此,開發的方式自然無需多言,隻有修路一途。
南方多山,尤其巴蜀等地,路更難修,基本都是拿人命去填。不過沒有關係,因為勞役隊伍十分壯大,不光是南北方的反叛勢力,還有遼國的那些被重做勞役的戰俘,另外還有一些各個地方犯了重罪的人。
有犯罪事件是沒辦法的,畢竟千年後哪哪都是攝像頭,管的那麼狠,都不時的有人乾仗呢,更不要說現在這個時候了。個人因為一些口角,村子因為水源或者是搶生意了,不是個人單挑,就是兩村械鬥。還有其他時候,有些仇殺事件,謀財害命等等。一年到頭,大桉要桉還是許多的。
這其中,當然也有王言不禁刀劍等短兵器,以及鼓勵練武的關係。但說實話,這個關係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因為他規定的,持有武器要有衙門頒發的證件,不定期的抽查,如果是私造的,刑罰很重。另一方麵,也管控鐵匠,鑄造武器要登記報備,而且最關鍵的是費用並不低。所以儘管沒有禁止,但那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起的。而且即便他禁止了武器,那還有菜刀呢,若是嫌短威力不夠,那還有更長的鐮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