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唐朝的時候,我們和阿拉伯;
我們明朝中期(大概是成化年間)的時候,我們和奧斯曼[dog]
回複
(五千年前我們和埃及人一樣直麵洪水;
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鑄造青銅器;
三千年前我們和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
兩千年前我們和古羅馬人一樣英勇善戰;
一千年前我們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
而我們現在正和美利堅人一較長短,
五千年來,我們一直站在世界的牌桌上,注視著一個又一個對手的崛起與消亡。)
網友D:老祖宗就是牛掰,誇人都不一樣,“你長的像我”[喜極而泣]
回複
(文化自信帶來的審美自信,我國近代以前的大多朝代,都覺得金發碧眼不好看[dog])
(因為羅馬真的是黑發黑瞳,就算是現在,意大利的黑發人也很多)
網友:精羅偶爾會狂喜,但永遠在落淚。
回複:大聲告訴我,神羅正統在哪裡!
網友F:大漢:我們是非常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是很溫柔和善的,不信你可以問問我周邊的國家。
周邊被揍得鼻青臉腫的國家:啊對對對,他說的都對,他說什麼都是對的。
網友G:感覺挺悲哀的。漢朝時身在亞歐兩大陸的兩個巨型帝國彼此知曉對方的存在,還能有這樣多的聯係。
到後麵理學逐漸繁瑣僵化,中西方聯係反倒沒有當時這般情景了,明明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可以做的更好。
——————
秦,嬴政極其無語,你們兩個國家怎麼回事?!啊?!
我大秦招你惹你了,都朝著對方喊大秦是吧,這麼懷念我大秦啊。
還有那個漢朝,你“漢承秦製”就算了,你還管對麵喊大秦?!
一想到天幕放的那個抱劍繞棺材走的小人兒,嬴政就地鐵老爺爺臉。
我是不是得管對麵叫“大漢”回敬一下這些漢朝後人啊。
不行,那不是變相承認漢朝的強大嗎,絕對不行。
不過這羅馬竟然這麼有錢,他既然知道了這錢怎麼能不賺!
嬴政揉揉眉頭,這次該派誰出使呢。
……
漢,劉徹也很難評。
“屋大維是誰,為何說他是朕的私生子???”
旁邊桑弘羊眼睛都在發光:“陛下,絲綢啊!”
那個“大秦”絲綢竟然能換這麼多金子,甚至還為了絲綢發動戰爭,這這這,這實在是明晃晃的商機啊!
那個“中間商”簡直形容的太貼切了,這安息國竟然如此忽悠大漢,真是可惡之至!
劉徹也心疼,都是錢啊,可惡的安息貴霜,一想到他們倒賣絲綢賺了這麼多錢,劉徹就覺得自己虧了好幾億。
都是我大漢的錢啊!
“一步步來,張騫還沒回來呢。我們先解決匈奴,朕命幾個使者去安息貴霜看看情況,得讓他們知道,大漢的錢,可不是這麼好賺的——”
……
漢宣帝時期,匈奴已經差不多解決了,劉洵在默默計算年份。
之前他公元前年登基,公元前年安息和那“大秦”打仗,他這個時間點算早的,這次,想騙大漢可沒這麼容易了。
不過,這個公元元年到底是按什麼來計算的,在後世羅馬文明和華夏文明的繼承者更強大,所以這兩個文明更被人津津樂道。
這紀年方法看起來不像是他們華夏這邊慣用的,難不成與那羅馬有關……
東漢,還在糾結要不要派甘英出使的班超怒了。
安息國,你竟敢如此哄騙我大漢!
沒錯,我大漢確實如大秦誇的那般“廣袤無垠,人口眾多,法律嚴明,物產豐富,人民溫和文明,充滿智慧”。
但溫和也是有限度的!
“秦漢互不侵犯條約”是吧,後人真是給我提供了一個好思路……
對於後人說這羅馬對漢的吹捧,天幕下的漢朝人理所當然的照單全收。
沒錯!大秦說的對,我們漢人就是“溫和文明,充滿智慧”的!
什麼?你不認同?看著我的拳頭再給你一次認同的機會——
唐,李世民瞠目結舌。
竟然有國家為了絲綢把另一個國家打滅國的,這這這,這個羅馬如今還在不在啊,他們大唐也想賺錢啊。
不然派人出去找一找?
想著天幕之前說“羅馬滅亡後人人想當羅馬”,反正這羅馬在後世估計不存在了。
那後世那些歐美國家亂認什麼祖宗呢,顯得自己祖上闊過是吧。
唐朝時,阿拉伯也是大國,這個阿拉伯不就是之前那個巴-以-戰爭那塊的人吧。
好像分裂成很多國家了。
害,還是我華夏的子孫爭氣~
李世民以為他的對手是突厥,沒想到還有個阿拉伯。
既然這樣,就派個使者過去看看吧,或許還有意外收獲呢。
……
宋,趙匡胤對漢朝是真的很羨慕。
要是他大宋能像大漢一樣多好啊。
天幕這麼一說,他也想去外麵探探世界了。
可是他連中原都沒能一統呢,怎麼出去啊T_T
……
明,朱棣默念:奧斯曼,奧斯曼,奧斯曼是哪個國家?
鄭和出使的那些國家裡有叫奧斯曼的嗎。
成化年間是哪一年,現在怎麼又用華夏的年份了,天幕你要是給個公元幾幾年說不定我還可以推算出來呢。
朱棣想著,不如我來搞個簡單好用的紀年法,讓周邊小國都跟著用!
憑什麼我泱泱大國要跟著彆人的紀年法來!
若是大明來算,這個元年要設在哪一年好呢……
明成化,首輔李賢麵色嚴肅:“皇上,天幕提到了奧斯曼,這個國家如今正在崛起,是否派人去探探虛實……”
朱見深點了點頭:“你吩咐下去吧,看來海洋也得重視,造了多少船隻了?”
……
清,嘉慶沉默,這羅馬是非得和我愛新覺羅攀上關係是吧,我們大清沒有正紫旗!
大清的八旗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沒有紫!
後人說後麵的朝代中西方沒有聯係的那麼緊密了,甚至還為這個感到悲哀?唉。
嘉慶在這裡想七想八,殊不知民間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強烈,隻差一個爆發點……
:..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