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說溫室裡的花朵呢[看])
網友D:友友們我們農學沒那麼簡單的種地。我們要研究新的品種或者新的抗性[流淚]目的不一樣的。
回複
(農學不隻是種地啊[流淚]如果隻是單純的種地咱們就吃不到這麼好吃的蔬菜這麼高產糧食了[流淚]他們得搞研究啊)
(農學院是不是路邊的野草都不能拔啊[流淚])
(在農學院你最好克製,啥都彆動,那可是學長學姐甚至老師的心血)
——————
竟然還有農學院!
天幕之下眾人皆有些驚訝。後世教育之風盛行,他們是能從視頻中感知到的,但確實是沒想到竟然連種地都有專門的學校,甚至還有那麼多學子學習。
華夏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耕文明的傳承使得好似各個骨子裡都有種田的DNA似的。
看起來農民的地位似乎應該要很高,但其實被剝削最嚴重的就是他們。
他們是封建社會裡主要的稅收和兵役徭役承擔者,是官僚們壓迫的對象,乾著最辛苦的活,卻隻能勉強填飽肚子。一旦發生什麼天災**,最先遭殃的也是他們。
反觀讀書人,能識字讀書,上的起學堂的,在古人眼中是非常體麵的身份了。
特彆是在宋朝,“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宋朝的讀書人地位是最高的,甚至連宋太祖趙匡胤都說:不殺文人。
於是文人也能肆意妄為的披露貴族,可見當時文人的地位。
農民和讀書人,感覺是完全扯不上關係的兩個人群,但是後世竟然還有專門學習農業的學府!
一些對天幕不甚關心,彎著腰在地裡辛苦勞作的農夫也忍不住停下手裡的動作,呆呆的望著天幕。
“這,這種臟活累活,那能讓那些學生來乾呦。”
不過就是種地,有什麼需要學習的,還得特意辦個學院,還有那麼多人去就讀。
心裡是這麼想,但這些農民卻咧開嘴笑了起來。
是嘞,種地也是一門學問呢,其他東西他們或許比不過這些娃娃,但要說起種地,他們也能侃上個三兩時辰呢!
看那後世學生們辛苦養出來的東西被人摘了,被牲畜吃了,他們也跟著心疼,看著學生們互相傷害,也忍不住失笑。
在那個學校裡學習,是不是能種出不怕風吹日曬,更大更好的糧食啊,若真是如此,他們也好想聽一聽呢。
更早一點的時代,農家學派一個個呲著大牙,他們的學說思想流傳到後世了嗎,還有農學院呢,嘿嘿,那法家也不是獨一份的嘛。
也不知道後世農學院開在哪呀,有沒有找到哪個祖師爺呀,我們農家肯定不比法家差!
唐,李世民有些新奇,這種學習方式倒是有意思。
研究自己種的東西,然後寫文章探討,尋找高產耐性好的糧食。
農學院,這聽起來,還挺可行的。
況且,這是很重要的事啊!
為何這麼久以來,竟沒有往這個方麵想呢。
民以食為天,糧食可是救命的東西,可是,千百年來,大家好像習以為常,農民好像天生就會種地一樣,靠著不斷積累的經驗。
李世民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多次頒布減免租賦的詔令,減免力役,不誤農時。
但好像也沒想過要創辦什麼讓農民係統性的學習交流一下的機構。
因為之前也沒有這種機構。
天幕中的這個農學院,確實給了各朝各代一些啟發。
畢竟,後人可是說了,旁邊還有一年三熟的土地呢。
若是有了土地卻種不好,不是白白浪費了這麼好的地!
……
賈思勰目光灼灼地看著天幕,他正想編寫一份農業相關的書籍,沒想到竟讓他看到了後世的農學院。
學院裡都會教學子們什麼內容呢,真想旁聽一場課啊。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係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後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
該著作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
氾勝之、趙過、宋應星、徐光啟等人也十分高興,他們都是古代在農業發展上有傑出貢獻的人,此刻對著天幕上的農學院,仿佛更加有動力了。
……
明,朱元璋罕見的不回嘴了。
他出身農民,麵朝黃土背朝天,那時候的農民過著什麼樣的日子,他在清楚不過了。
農民靠天吃飯,一場天災下來,或許今年熬不過也不一定。他之前就是因為接連的旱災蝗災瘟疫,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
朱元璋心裡十分清楚,農民造反都是官吏、地主逼出來的,如果不壓製富豪、打擊貪汙,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會再次爆發,他所建立的新王朝還有被推翻的危險。
因此,他深有感觸地說過:“富民多豪強,元朝時他們欺壓小民,在家鄉為所欲為,老百姓吃儘了他們的苦頭。”
所以,他登基後也在想著,大明如何能避免這方麵的情況再次發生,他對那些貪官汙吏深痛惡絕。
但後世的做法讓他沉默了。他突然想起了那些離他而去的親人,那辛苦了一輩子,後來連安葬都困難的父親。
若是他們生在後世,沒有壓迫,甚至還有農學院,又會是怎麼樣的光景呢。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大明確實不如後世啊。”
:..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