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嘴角抽搐,他們莫名想起了之前後人說巫蠱之禍的評論,哪怕中立都逃不過一死……
不過,這兩件事性質還是不一樣的,那宋朝都涉及到外族入侵了,想想他們陛下對匈奴的態度,還有那鐵血手腕,好吧,陛下還是很有驕傲的資本的。
……
唐貞觀,尉遲敬德笑的褶子都出來了。
“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句話,不就是陛下對他說的嗎,他想起當時的情景,還有些心神激蕩。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命李世勣、程知節、秦叔寶率領同來的五百名騎兵埋伏在道路兩側,自己隻帶幾個侍從和尉遲敬德繼續前進,探探敵人的虛實。
將領們大驚失色,李世民問尉遲敬德:“怎麼,你害怕了?”
尉遲敬德回答:“您不怕,我還有什麼值得害怕的。”
李世民笑道:“吾執弓矢,公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也難怪後人調侃勸李世民不要孤軍深入了,他是真敢啊。
看看這詞寫的,武將們都替那嶽飛感到心酸。
他們就不一樣了,他們隻怕陛下太過好戰,身為天子,哪能像之前一樣四處征戰,他們這些武將又不是擺設!
害,陛下太過厲害,臣子們不得不使出十八般武藝,生怕配不上他們的陛下啊~
李世民不知道臣子們心中所想,他對那後人口中的趙構好奇不已。
是有多昏庸,竟然說拴條狗都比他強?
還有這個“二聖”,指的不會是他阿耶和大哥吧……李世民尷尬的咳嗽幾聲。
趙構還能比李隆基更氣人?李隆基可是直接跑了!長安都被占領了,他竟然跑、了!
想到這,李世民心口發堵。
也不知宋朝皇帝是何種昏庸法,又想起後人曾諷刺過,把國家的未來寄托在一人身上是何等愚蠢,他越想越難受。
李世民和蕭瑀曾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
“帝問瑀:‘朕欲長保社稷,奈何?’
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藩屏。
秦置守令,二世而絕。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
帝納之,始議封建。”——《新唐書》
李世民是考慮過分封的。
但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對蕭瑀的意見大加駁斥。稱其食古不化,大開曆史的“倒車”。
若此說得以實施,不僅不會給帝國帶來長治久安,反而會讓國家重蹈漢晉兩朝的覆轍,使得天下大亂、海內分崩。
隨即,大臣魏征、李百藥、顏師古等人也加入其中,異口同聲地支持房、杜兩人,“反分封派”在朝堂占據絕對優勢。
李世民就暫停了分封製的實施。
分封行不通,身為天子,他不可能允許帝王製被動搖,那該如何是好,大唐是否有新的出路……
難道讓子孫能者居之?李世民怎麼舍得讓子孫自相殘殺。
況且,這李隆基前期看著也不錯,或許年齡一到必須退位?可子孫真的會那樣聽話嗎……
宋,趙匡胤努力克製自己的怒火。
後人動不動說宋幾句,他知是恨鐵不成鋼,無奈又不知如何是好,隻能安慰自己習慣就好。
可一講到未來宋具體會發生的事,他就很難坐的住了。
哪怕明知宋的未來會令他大動肝火,身為大宋的皇帝,他也必須堅持著聽下去。
怕自己被氣死,每次看天幕身邊都會備上幾個大夫,靜心養神的藥準備了一堆,他倒是要好好看一看,趙光義的好兒孫,把大宋敗到什麼地步去!
女真入侵,完顏構,這幾個字就能把趙光義一脈壓的無法翻身了,還有什麼迎回二聖,都不用知道發生了什麼,光這些字眼就足夠宋人血壓飆升。
汴梁不是宋的都城嗎,嶽飛臨近汴梁被召回,難不成金國竟然占領了東京?!
這個嶽飛被後世這樣哀痛惋惜,定然是位猛將,卻被趙構那樣糟蹋。
到底是有如何嚴重的理由,非得把人召回來,身為皇帝,輕重緩急都分不清!
趙匡胤閉了閉眼,這場災難是像安史之亂那樣多種因素導致的,還是單純的皇帝之禍呢。
宋朝的明君名臣總是相互錯過,為何他的宋會如此艱難……
哲宗時期,朝臣們臉色都變了。
趙煦,是官家的名諱,官家隻活了歲?!
接下來的皇帝是端王趙佶,他們父子三人究竟做了什麼事,汴梁都沒了?!
這下子大家都慌了,這可是汴梁啊,那金國怎敢!
哪怕之前有些小心思的,現在都要祈禱官家能活久一點,畢竟金國連東京都闖進來了,誰知會不會波及到自己。
而且,之前對宋那樣諷刺的後人,竟然對於官家評價還算不錯,這都是民心啊。如此一來,對於趙煦的旨意,眾人都得多費幾分心神。
趙煦,是宋神宗趙頊的第六子,十歲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
太皇太後高氏臨朝聽政。元祐八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
在位時,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
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他聽見天幕的評論,眼眶一熱,竟不知要說什麼才好了。
他自身身體本就不好,子女接連夭折,心中更是大受打擊。
後來又是端王繼位,原以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流水,沒想到竟然能從後人口中聽到這樣的話。
“哲宗不夭,章惇不竄,宋其可以複興乎。”
原來,後人是這樣想的嗎。
他心中激蕩,又哭又笑。
後人竟然對他抱有這樣大的期許,他竟被賦予這樣的期盼……
趙煦有些感動,又有些惶恐。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接的住這樣的厚望,但這句話,確實給了他莫大的鼓舞。
他是大宋的皇帝,他的身體不僅關乎自己,也關乎大宋的未來。
這一刻,趙煦想活下去的願望無比強烈。
他不會錯過那些忠臣良將的,女真是吧,朕記住了。
至於端王一家,哪怕他如今不做什麼,總有人會動手的。
就算是死,他也會把他們一起帶下去。
……
明,朱棣本來還在為嶽飛惋惜。
後人想給嶽飛一位明君,他也想有一位這樣的將領啊。
哪怕他也不得不承認,靖難之役,確實使大明損失了不少武將。
為何他要禦駕親征,雖然也有其他因素吧,但還有一點,小弟不給力啊!
他有時候行軍打仗沙盤推演時,都得給那些將領掰開揉碎了來講,生怕他們一個聽不懂,魯莽行事。
說到這個,他就不得不羨慕唐太宗李世民了。
底下這麼多武將,能分他幾個多好,搞得現在打仗還得天天被朝臣和兒子念叨。
看後人罵宋朝皇帝,他還挺認同。
可不是,皇位上坐條狗都比這強!
哪怕昏君數不勝數,昏成趙佶父子三人那樣的也是世所罕見。
……結果熱鬨就到自家了。
於謙進入仕途第二年,朱棣就去世了,所以目前的朱棣是不知道這個人的,但是朱祁鈺,這個名字一出來,朱棣傻了。
明太祖朱元璋控製欲有多強,連子孫後代的名字都給安排好了,提前給皇子和分封的王爺選取了有特殊含義的字做為輩份。
“高瞻祁見佑,厚載栩常由”。
這個“祁”一出來,這不就是他重孫嗎!
怎麼回事,才幾代啊,發生了什麼?!
後人對他這個重孫好似評價還可以,不過,什麼叫於謙和嶽飛的處境何其相似???
啊???
嶽飛麵對的是什麼環境,北宋都亡了!!!
朱棣不可置信,要說宋太宗血脈不行,可朱棣對自己還是很有自信的。
他可是後世承認的永樂大帝誒,他的後代難道還出了孬種?!
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說朱祁鈺不夠狠,奪門之變又是什麼,後人快說清楚啊!!!
朱棣慌了,朱高熾也深覺不妙。
天幕要是沒說清楚,接下來的日子,他可就難過了……
明宣宗時期,朱瞻基看著天幕,眉頭微皺。
“怎麼是祁鈺……”他心中湧上一股不好的預感。
祁鎮呢,不應該是祁鎮嗎,為何說於謙和嶽飛的處境差不多……
朱瞻基廢黜賢良的胡皇後,另立孫氏為後。
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朱瞻基看著不到一歲朱祁鎮,仍然執意廢後,同年孫氏成為皇後,朱祁鎮成為了皇太子。
與朱祁鎮的備受寵愛相比,朱祁鈺這個皇子的地位天差地彆。
朱祁鈺是宮女所生,還有傳聞說宮女還是漢王朱高煦的宮女,這就能看出朱祁鈺有多不受寵。
可天幕竟然拿於謙與嶽飛做比較,甚至還覺得朱祁鈺不夠狠。
怎麼狠,對誰狠,朱祁鎮又在哪。
這些都不能深思,不僅朱瞻基覺得不妙,朝臣都開始恐慌了。
朱瞻基第一次,真正把朱祁鈺放進了眼裡。
:..0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