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我隻是偶爾去蒙古做做客)
(漢化組,一直傳承到現在的組織)
中華文明未成中斷,靠的是地理,靠的是文化,靠的是曆史,靠的是Z治……但真真正正靠的是,在這些外部因素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古文明裡為什麼隻有Z國文明未曾中斷?
感到自豪吧,因為我們,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評論區
網友A:殺不死我的,隻會讓我更強大
網友B:Z華文明最大的特點是——包容性。
可以說Z華文明也曾在滅絕的邊緣徘徊,但無一例外,占據東亞絕對核心區塊的Z華文明(漢文明)都將其融合。
這就好比是,你可以不是Z華文明,但是你隻要認同Z華文明,那你說你是Z華文明,我們也不反對。
順帶提一嘴,經曆胡漢融合後,雖是不同血統,但是文化認同已經集中在漢文明。
回複
(可以包容,但是想喧賓奪主,淦他丫的)
(文明這個東西的屬性是向下兼容,一個文明能否延續最關鍵的點其實並不一定是文化的先進性,而是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曆史的敬畏)
(老祖宗自己總結過了:多難興邦。
多難讓人多動腦子解決問題,問題想得多了久了才能想的深入,想問題的人多了才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才有思維火花,才會有良性競爭,然後競爭有帶動技術和思維的深度,閉環了。)
(因為Z國每到一個閾值,就會自己砍自己一刀,自動更新版本[吃瓜]。)
(周邊要麼是高山,要麼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就相當於在一個範圍內,我們自己內鬥)
(地理四麵都是絕境不是因為本來就是絕境,而是因為我們祖上一路打到了這裡後麵實在過不去了[看])
——————
秦,嬴政徹底酸了。
這個漢到底是有多好,真的是人人念漢啊,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他現在真的很好奇後世漢朝是如何治世的了,漢承秦製,既然還是與秦製有關,為何他們能做到被人推崇備至。
漢武鑄魂,他究竟怎麼鑄魂的,隻是用儒家?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嬴政皺了皺眉頭,後世講到漢朝大都是開疆拓土,對內反而提及甚少。
漢是離秦最近的時代,對於秦來說,漢史比起其他朝代的曆史更重要。
連匈奴後代都喊著興複漢室了,你猜人家劉徹拓土攘夷攘的是誰呢!
想起那漢朝總是能出現恰合時宜的皇帝,嬴政羨慕的都要變形了。
這個漢高祖到、底、在、哪?!
……其他暫且先放一放,先與朕探討探討育兒之道否?
……
劉徹這邊也酸著呢。這個車同軌書同文,真是被反複提及,不能否認,這確實是一大政績,但聽著人反複誇,同為皇帝,更何況老是被秦皇漢武的喊著,難免升起比較之心嘛。
後世對統一的執念,他可太理解了。
統一的好處多了去了。舉全國之力,什麼事辦不成啊。
華夏竟然還是人類曆史上統一時間最長的文明,他可沒忘之前細數開國皇帝時後人的調侃。若論統一的朝代,那個頻繁被提及的宋都上不了桌呢。
就這樣了,竟然還能作為統一時間最長的,其他文明怎麼回事啊~
悄咪咪地拉踩一下,劉徹得意的搖頭晃腦。
人家信神,後人信祖宗,身為祖宗的他怎麼能不開心呢,沒得意忘形就不錯了。
還有這個劉淵,真是要笑死他了,也不知冒頓知道他後代這樣推崇漢室,會作何感想,他大漢簡直是贏麻了呀~
想到這,他也不跟嬴政較勁了。不得不承認秦始皇的某些政策,確實是很有用處的。
……
唐,李世民對於河水的決堤次數都有些咋舌。
他知道前人治理洪水的殫精竭慮,但這樣多的決堤次數實在恐怖,他皺了皺眉頭。
古人為了治水簡直費儘心思,比如流傳至今的都江堰,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現在都發揮著作用,老祖宗真是太厲害了。
三國時,在諸葛亮的指導下,在成都的西北部修建了九裡堤,還有最早的防洪法規,章武三年年蜀國的護堤命令:“丞相諸葛令,按九裡堤捍護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築竣,告爾居民,勿許侵占損壞,有犯,治以嚴法,令即遵行”。
到了唐朝,《唐律疏議》也記載了非常詳細的抗洪介紹。
“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處,刺史、縣令以時檢校。若須修理,每秋收訖,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雨汛溢損壞堤防交為人患者,先即修營,不拘時限”。
李世民說的“水能載舟,亦可覆舟”,可不僅僅隻是說說而已。
他推出了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水利法典——《水部式》,其書中也對防汛抗洪做出了具體規定,使這方麵的工作有章可循。
多難興邦,可誰又願意真的麵臨這麼多災難呢。
李世民歎了一口氣。
但後人說的沒錯,華夏向來都是不服輸的,再不聽話,也得給他治的乖乖巧巧的。
還在為之後的天災憂慮,就看到後世把史書形容成記仇小本本,也是哭笑不得。
後人們你們真是懂的???
不過那印度把曆史記載在葉子上,他們那時候還沒有紙嗎,所以,不僅是記錄,如何儲存也是個大工程啊。
得看看能不能做出更堅韌,不易腐壞風化的紙……
還有這個王玄策,在後世好像格外受歡迎是怎麼回事,難不成因為是天竺?
王玄策本人其實在曆史上並不出名,他曾作為使臣前往天竺(就是印度),而且去過三次以上,在途中寫出了《中天竺國行記》一書,並且將那裡的製糖工藝帶回了唐朝。
不光有文化的傳播,王玄策還帶回了很多寶物,比如說珍珠、象牙塔、佛家舍利子以及佛印等等。
這樣的貢獻也算是傑出了,但是他在唐朝的官職卻很低,先是作為一個小縣令,後來也不過成為了一個朝散大夫而已。
貞觀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去天竺,作為一個正使對那邊的一位國王表達一下大唐王朝的慰問之情,也拉進一下兩方的關係。
王玄策幾經輾轉到了天竺,長時間的路途跋涉令他身心疲憊。
到了天竺之後,王玄策才發現,自己要拜訪的西拉迪提亞國王已經被謀殺了,國內非常混亂,權臣當道,而且已經波及到了整個天竺,到處都是打仗的人,稍有不慎可能就性命不保。
在慌忙逃命的過程中,王玄策這個來自大唐的使臣,因為勢單力薄,連同他在內的三十個人全部都被抓了起來,並且還是有針對性的抓人。
那時候,天竺國的統治者戒日王已經去世了,在位的阿祖那直接派出了一千餘人,果斷地將王玄策等三十人打入大獄,並且進行了一係列的宗教迫害。
前統治者戒日王的妹妹私下幫助了王玄策以及他的副將逃出了監獄。
一般人這時候可能就會回到大唐去尋求庇護,但王玄策不同,他選擇了北上,去了當時的吐蕃,就是如今的西藏高原,準備借兵打回去。
雖然吐蕃和中原一直不和,但自從大唐的實力強盛之後,吐蕃的領主鬆讚乾布也選擇了和解,就是娶文成公主的那個人。
此時王玄策提出借兵,鬆讚乾布很大可能是會同意的。
借一些兵給他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果王玄策失敗了,牽扯不到自己頭上。
但是如果王玄策等人成功了的話,那麼自己也可以趁機擴張一下國家的領土,百利而無一害。
於是鬆讚乾布揮揮手給了王玄策00名騎兵部隊,還順便從當時還比較強大的尼泊爾弄來了000步兵,就這00名士兵,跟著王玄策殺回了天竺。
王玄策和阿祖那的複仇之戰一觸即發。根據史料記載:“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這就是所謂的“一人滅一國”了。
但是當時的李世民,對於天竺的領土其實並沒有什麼想法,畢竟天高皇帝遠的,不好管理。
而且還有死對頭吐蕃,雖然那時候已經比較和平,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利用天竺做一個緩衝地帶,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且,當時的印度那邊除了中天竺這個國家之外,還有著很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如果唐朝隻是吃下了中天竺這個地方,意義不大。
所以王玄策後來的官職也並沒有很高。
不過這個印度在後世那樣有存在感,李世民現在倒是開始有點興趣了。
……
明,朱棣看到天幕又提及了明,一股不祥的預感油然而生。
為什麼提到環境的惡劣還要說一嘴我大明!
天災頻繁,環境惡化,國無寧日,民不聊生???
後人這是在點朕嗎?!
難不成大明的滅亡還與天災有點關係。
這就不好辦了,要是**還能想辦法給後世子孫留幾句警戒,天災這可怎麼搞!
心情不好人就坐不住,朱棣現在就有些坐不住。
不然,乾脆聽後人的,去蒙古“做做客”?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