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
劉徹雙目猩紅,一劍劈斷桌上的案牘。
冬天吃漢人三千,這樣刺目的字眼,沒有一個漢人能忍的下去!
經過這麼多次天幕,王朝的覆滅,往往都是由內部而生。
他也看到,有後人認為,五胡亂華是東漢後期包括士族門閥問題、民族內遷問題、土地兼並問題、甚至是氣候問題一係列矛盾的總爆發。
他用推恩今分散諸侯權力,鞏固皇權,後來竟又冒出什麼世家門閥。民族與土地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需得謹慎謀劃,可怎麼王朝覆滅與氣候也有關聯了?!
當時是什麼氣候,難道那些胡人在草原活不下去了?
越是憤怒,他越是逼自己冷靜下來。
大漢,哪怕是亡,也不能以這般淒慘的模樣退場!
……
劉徹憤怒,景帝時的劉啟更怒。
要知道,“七國之亂”可是剛平定不久的。而未來的那個晉朝,竟然也有個“八王之亂”,甚至這個混亂造成了十分糟糕的結局,漢人險些就沒了!
這讓他如何不怒,甚至隱隱後怕。
漢朝剛建立時,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異姓諸侯王,實行郡國並行製,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於郡。
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這些異姓諸王擁兵自重,**一方,是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消滅異姓諸侯王後,劉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起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室,會拱衛中央。
文帝五年四月,劉恒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鑄錢幣,實行鑄幣放任政策,這個政策受到了賈誼等人的反對。
賈誼主張壟斷鑄幣權,但沒有被劉恒采納。
這時的西漢。出現了貨幣不統一和鑄幣權分散的局麵,導致地方諸侯開采銅山鑄錢,進而在經濟實力上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資格,極大地威脅了大一統的局麵。
……直到武帝時,鑄幣權才徹底收歸國有。
劉徹設立了專門的機構來管理貨幣的鑄造,並且統一了貨幣的重量和成色。此外,他還發行了新的貨幣,即五銖錢,這是一種重量和成色都十分穩定的貨幣,它成為了我國曆史上使用最廣泛的貨幣之一。
在劉徹之前,他的父親景帝劉啟登基後,中央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禦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劉啟謀劃削藩。
劉啟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聚眾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開始了吳楚七國之亂。
想起當時的動亂,劉啟仍心緒複雜。
所幸,七國之亂已經平定,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而徹兒在未來,也做的很好。
……
三國時,所有人麵色皆是一變。
什麼?!曹魏政權統一了北方?!司馬氏取而代之,建立了晉朝?!
劉備悵然自失。難道漢真的就大勢已去,無法挽回嗎,漢家的江山啊……
他想起天幕提起漢王朝曾經的輝煌,可如今,漢室衰弱,一切都麵目全非了。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北方漢人竟然消亡了九成,這豈不是幾近滅亡……
那可是“漢”人,曾經一漢當五胡的“漢”啊,怎麼就淪落到那樣的下場……
劉備幾欲落淚。
曹魏一統北方,可卻被司馬氏建立了晉朝取代,劉備轉頭望向諸葛亮,諸葛亮的眼神中飽含深意。
看來,他們得找曹操談一談。
……
孫策也很氣,滅掉東吳結束分裂?合著他們吳的存在還礙著了統一是吧。
身處中原,誰沒有一統天下的野望,隻是他沒想到,最終滅了吳的竟是司馬氏!
孫策現在的憤怒大半都衝著司馬氏去了。晉朝統一了,也沒見乾的多好,五胡亂華,漢家十室九空,這讓孫策如何能服氣!
後人還說什麼聽過大漢大宋大明大唐,就是沒聽說過大晉。那個發生了靖康之變的宋都能被喊一聲“大宋”呢,這晉朝好歹也是個統一政權,混的這樣一個地步,也不知被取代的魏國有何感想。
孫策覺得,他有必要找曹操聊一聊。
……
被許多人惦記的曹操盯著天幕,臉色愈發烏黑了。
天幕每每提及自己都不是正經事,想不到這次竟然帶來了個“大驚喜”。
司馬氏?嗬,他旰食宵衣**碌碌可不是要給他人做嫁衣的!
……
唐,李世民默默呢喃:“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切的繁華,終究是會散去嗎?
原來,後人是這樣看待那段曆史的。
政治人物進入了迷茫狀態,沒有了對天命的敬畏,整個儒家華夏文明都失去了核心思想,唐乃至宋,是在各種試錯……
是啊,現在的大唐,又何嘗不是在吸取前朝教訓,又步步試錯呢。
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與“天人感應”並用。國君的權利由神授予,天子是受天命指示,到人間管理世人,是神的代表,所以人們都得聽從君主的話,不能違抗。
這強調了君權的天然合理性和神聖不可侵犯性。
可是,漢朝滅亡了,這套理論開始有些站不住腳了。
被神賦予權力的天子,也不是萬能的,“受命於天”的神聖性被司馬氏狠狠撕裂。
權力真的是上天賜予的?天子真的是上天的兒子?
不是的,一切都是謊言!
眾人意識到,大家都是一介凡人罷了。
皇帝?隨便就能顛覆,甚至還得看世家臉色,這樣的天子,算什麼天子。
但他們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茫之中。
那這世界該是怎樣的呢?沒有君權神授,沒有天人感應,那什麼才是正統,接下來的王朝,又該以什麼樣的思想,來治世呢?
這個問題,哪怕到了唐宋,也一直在探討,究竟怎麼樣的思想治世,才能稱得上完美無缺,毫無破綻呢?
所以宋之前的朝代,才會對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此震撼。
李世民歎了一口氣。
強盛的漢朝也會衰滅,五胡亂華,大唐有一天,也會消散,然後是五代十國……
“殺淨天下士人,吃儘天下百姓”,這就是五代十國嗎。
道德崩潰,人性泯滅,這樣的悲劇,可以預防嗎。
這些問題,天幕好似告訴了他們答案,又好似沒有。
如果“神”不能用來體現皇權的正統性,那“民”能體現嗎。
“民為邦之本”,“民固而邦寧”,“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以民為本”,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