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些國家有時候表現的不太友好,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很多國家立國根基是很脆弱的,他們需要不斷給國民強化認知才能團結大多數,為此要不斷從各種史料和事件裡扣出讓人驕傲的成分喂養國民。
然而隨著不遠處一個大質量的存在快速崛起,就算它什麼也不做,但一切就會天然的向它靠近。
就好像河流不會問船的意見,隻會帶它奔湧向前,直到撞上什麼東西散架掉。
而船不想散掉就隻能往反方向劃,有時還得靠近其它大質量來平衡一下。
於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樣子。】
——————
中原強盛的時空,意氣洋洋的古人們十分理直氣壯:怎麼能把中原的控製與後世西方的控製相提並論!
我朝豐亨豫大,如日方中,對待屬國也是諄諄教導,恩威並濟,豈是那等蠻夷可比!
而且,中式吞並和西方完全不同。不像那種硬吞或者歧視操控,中式的是改土歸流,也就是文化同化,融入了,你的文化就是我文化的一部分,你的曆史就是我曆史的一部分。
古代“家國天下”的藩邦朝貢體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根本就不承認世界上還有第二個能和自己對等的不一樣的文明。
對於藩屬國就是,中原王朝承認你了你才能算是一個國,否則就是僭越,就是不服王化的表現。
中原王朝是唯一的宗主,藩屬國的國王都是要經過中原王朝冊封的,我們同意了你才是國王。如果那邊發生了造反,新的藩屬國王室也是要遣使入京向中原王朝表達忠心並乞求冊封,不然就是“亂臣賊子”。
比如明朝時,李成桂取代高麗,建立李氏朝鮮後,立馬就要遣使團去向朱元璋表忠心,並乞求冊封。
而且各朝代基本都對朝貢的國家的數量也是有所控製的。
……
可能就是實力滋生的底氣,古時的王朝總有一股唯我獨尊之態,對於天幕上那些討論,他們不以為然。
什麼野怪不野怪的,他們那分明是教化!
朝貢是結盟最高形式。對於這句話,朱棣表示簡直太深得他心了!
他想了想天幕說的什麼白藤江之戰,原來是老熟人安南啊。
安南與中原的淵源,那確實是要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說起了。
越跟中的關係,早在秦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秦統一六國後,占領百越,而越的北部地區就包含在百越之中。
到了秦末,局勢混亂,秦早已經自顧不暇。於是,趙佗抓住時機,將嶺南地區分裂了出去,又建立了南越國。
……
直到劉徹登基後,他又派兵去攻打南越。然後,南越就滅國了,劉徹在曾經南越的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實施直接統治。
從此,越的北部地區都是中原王朝管轄的州、郡、縣行政區。在漢朝,這一塊地方被稱為交趾。
在越南的曆史上,這一段時期也被稱作“千年郡縣時期”。
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當中,越的中北部地區偶爾也有動蕩發生,但幾乎始終都屬於中原王朝的直屬領土。
所以這一段曆史,在後世也被稱為是越南的“北朝時期”。
……
一直到五代十國的“白藤江之戰”,越逐漸脫離了中原王朝。
唐覆滅後,北方的五代政權互相更替,還有南方的十幾個政權,一直在對峙的狀態。
那時,嶺南地區是由劉謙、劉隱父子割據的,他們建立了“南漢”政權。
南漢的靜海節度使的女婿吳權,在白藤江戰役後,自稱為王,宣布脫離南漢,建立吳國。
……
到了宋代,宋也是不承認交趾是一個獨立地區的。
宋太宗率軍隊南征越南,越南的將軍黎桓趁機稱帝,建立了前黎朝。
宋軍被擊敗之後,趙光義無可奈何,也就此承認了越的獨立。越與中原才正式開啟了藩屬國的關係。
一直到永樂年間,越依舊還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
永樂五年,越南被明軍隊攻陷,不過大明沒能高興多久,宣宗宣德二年,交趾布政使司就被撤銷了,越南又恢複了獨立的狀態。
實際上,清朝也曾經向越發起過進攻,隻不過並沒有將越再一次納入版圖之中。
……
朱棣不知道那些後話,但看天幕的未來,安南確實又脫離了出去。他琢磨著,既然他們這樣害怕中原,乾脆成為一份子不就好了嘛,成了自己人,就沒有害怕的必要了~
喜歡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我的日常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