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條運河成功,那麼從京城問西南,由西蔡河乘船直入白河,順流麵下,經漢水入長江,可與湘江航道相接。
可惜,因地勢較高,困難增大,加之石場基洪水衝毀,被迫中途停工。
儘管如此,宋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遺跡至今仍存,也為後世了寶貴的參考材料。
各時空的眾人對於後世治水工程十分感興趣,也不知經曆漫長的時光,後人的水利精進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
明,朱棣對於西藏虎視眈眈,這個地方,尤為重要,許多河流都是從這裡起源的,看來大明得加強把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雖然元朝把西藏納入了中原版圖,但之後的明朝對西藏的控製還是較為鬆散。
明取代元後,繼承了對西藏的統治權,卻沒有對進行實質上的統治。
朱元璋時,在西藏設置了烏斯藏都司以及朵甘都司統治西藏地區,下設宣慰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等一係列機構,還通過封西藏宗教領袖的形式籠絡西藏上層人士。
但是所設立的一係列職位,都是采取冊封當地首領的形式,並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製。
到了清朝,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聲,以保護西藏黃教的名義,派遣大策淩敦多布率6000人自新疆南下進攻西藏。
很快占領了拉薩,和碩特部首領拉藏汗戰死。
康熙聽到消息立馬派軍,結果兵敗而歸。
康熙五十七年,他又派自己的十四子,就是雍正的同母弟胤禵帶兵進藏。
胤禵作為撫遠大將軍領兵出征,驅準保藏。
收複西藏後,清采取收民心、派駐軍、改製度等多種形式,確立了清對西藏的統治。
雍正二年,清朝收複青海。
雍正五年,清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對西藏統治加強。
乾隆五十七年,在西藏設置“金瓶掣簽”製度,西藏的統治和管理更加完善。
……
朱棣自從見過後世清朝的版圖之後,始終無法忘懷,特彆是天幕說過的什麼“秋葉海棠”,滿蒙疆藏漢五大板塊合為一體,這怎麼能不令人為之心動。
既然清朝能做到的事,我大明自然不遑多讓!
隻不過,還是不能太著急,得從長計議啊。
此時此刻,朱棣恨不得自己能長出三頭六臂,乾不完,事情根本乾不完
三國,賈詡……
他簡直哭笑不得,還高興於後人對他的念念不忘呢,還是沉默自己在後人眼中這種毒辣的印象。
這樣看來,在後世,他豈不是“保守派”……
而且,怎麼他在後世還變成形容詞了???
後人不要刻板印象啊!!!現在同僚都躲著他走了,他心裡也苦的很好嘛……
關鍵時期,行事自然不能太過柔和,看吧,也是有後人能理解他的!
不過,天幕中竟然還有人提議藏水進川?
賈詡若有所思,川地是蜀漢政權,可是如今的藏地還不屬於中原,實施難度有點大呢……
曹操有些欣慰,這下後人能明白他的用心良苦了吧!
他為何要養著賈詡,有些計謀可以不采納,但不能沒有啊。畢竟,賈詡的某些想法確實是令他“振聾發聵”的……
秦,嬴政看著天幕,後人討論著“旱季蓄水,雨季放水”,又想起了什麼,突然噎住。
怎麼幾千年過去,但每一幕都好似有些熟悉呢。
大秦的武安君白起,可不是用過“水淹”這一招。
當年秦楚之戰,白起從漢中出發,先破楚國咽喉重地鄧城,又趁楚軍勢弱,大軍揮師鄢城。
鄢城,是楚國的大城,楚郢都的陪都,是郢都的天然屏障;如果鄢城失守,楚將再無可守之地。
楚人派出全國的精銳,集結在鄢城之下。
鄢城處戰略要地,被楚人數次加固,又引來夷水注入鄢城的護城河,城高水闊,絕對是易守難攻的堅城之一。
事實證明確實難攻。
在秦軍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攻擊下,鄢城依舊挺拔在楚大地,仿佛堅不可摧。
白起試過很多辦法,比如攻城車(又稱雲梯),並運來大量的沙土將護城河截斷,方便攻城車靠近城牆。同時讓軍中弓箭好手射擊城牆上的楚軍將士,用以掩護攻城車進攻。
但還是無法攻進城中。攻城失利後,白起突然觀察到,鄢城其實是借峽穀地勢而建成的,夷水途經鄢城的上方峽穀,水位也比較高。
白起頓時決定水淹鄢城。
他命人修建百裡長渠,引來夷水,又命人關閘存水,人為的抬高水位;待水積蓄到足夠的高度時,又下令開閘放水。
地勢較低的鄢城雖能抵擋秦千軍萬馬,但對於滔滔洪水完全沒有任何抵抗能力,刹那間高聳的城牆倒塌,鄢城就此破城。
由此可見,河流有多麼重要。不僅能帶來生存,也能帶來毀滅。
嬴政對後世的三峽大壩好奇的緊,聽起來是非常龐大的工程,想必用處極大,也不知是如何宏偉壯觀。
喜歡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