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問候#
“後世的君子們,你們好啊。”
這裡有一封來自2300年前的信,請查收。
刷到有網友分享——“博物館中最震撼的一件文物”,提到了這塊來自於戰國時期的何光石石刻。
古文學學家李學勤先生,對石刻上的文字作出解讀,翻譯過來就是“我們是給王打漁的公乘得和舊將曼,我們兩人現在在給王看守陵墓。後世的君子們,你們好呀。”
……
設想一下,戰國時期的某一天,兩個守墓的人,對後世充滿幻想,於是,兩人在處理過的石頭上向後世的賢者問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這種穿越時間線的磅礴,令人感動。
小小的一片石頭,把我們帶進了2300年前的某一天,就像是曾在兵馬俑身上看到工匠指紋那樣的震撼。
當我們在古物身上,清晰地窺探到千年前人類生活的痕跡,那一刻的共鳴,是中華民族跨越曆史長河,送給我們,獨一無二的禮物。】
評論區
(公乘指戰車,舊將,舊是長久將是推車,也有說是舊部的意思,這兩人應該是王身邊親近的人,所以才能在王死後給王守墓。)
(來自2300年時間長河中的漂流瓶[看])
(他們穿越時空和我們說了句,泥嚎)
(祖宗們你們也嚎)
(唯有文字能擔此重任,宣告生命曾經在場)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記得看紀錄片,在湖北挖出來秦國小兵,哥哥黑夫和弟弟驚的家書。
讓母親給寄衣服和錢過冬急急急,說馬上建功立業了,大王說話算話的。
書信戛然而止,也不知道兄弟倆是建功立業還是戰死沙場了[流淚])
(我第一次去故宮的時候,走過乾清門,看到正大光明殿,曆史被自己走過的感覺真是無法言語)
(他們好有禮貌,隔著2300年,叫我一聲君子[比心])
(當你看到這塊石頭時,他們沉寂的生命在那一刻重新有了意義)
(所以中國人喜歡刻到此一遊是祖傳的[笑哭])
(把字刻在石頭上果然是保存信息最有效的方法)
(突然想起去年住院,床頭用鉛筆寫了“祝你早日康複”[淚目])
……
蘇粒誰懂啊,手機玩著玩著,突然被人喊了一聲君子誒!
這不點讚都對不起這聲君子!她喜滋滋地往下刷——
【原來1300年前的學生也不想上課#
歲月穿梭,唐朝景龍四年,在西州(今吐魯番)的高昌縣寧昌鄉厚風裡,一個名叫卜天壽的12歲小朋友,完成了一份家庭作業。
作業太多,調皮的卜同學還在作業本上寫了一首打油詩,催老師早點放學~
“寫書今日了,先生莫鹹池(嫌遲。明朝是賈(假)日,早放學生歸。”
意思大概就是作業總算寫完了,老師彆嫌慢啊!明天是假日,早點放學吧qaq
嘻嘻,原來千年前的老祖宗也不喜歡上學呢~
其實,卜天壽小朋友的作業非常珍貴。
這份作業長達178行,每行約101novel.com字,字跡工整地抄寫著《論語·鄭玄注》。
這是東漢大儒鄭玄給《論語》作的注解,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都備受推崇,是官方認可的《論語》注解。
可惜的是,它在唐朝後就失傳了。後人雖有殘本,但卻都不完整。
卜天壽的手抄版本卻意外地保留了這部經典較完整的篇章。其中有79條佚文,都是其他殘本沒有的。
誰能想到,最後為後世學者研究儒家經典寶貴線索與資料的,竟然是一位12歲小朋友的作業。
1300年前的卜天壽小朋友,寫作業寫得很煩,可我還是想跟他老師說,多給孩子布置點作業吧~
? ̄?? ̄????】
評論區
(這小祖宗寫的字真不賴)
(突然覺得自己好厲害,唐朝的字我竟然能看懂)
(我比你厲害一點,秦朝的一些字我也能認出來)
(的確是,每次看這些文獻,都會對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有新的感觸)
(果然種花人從古至今都在卷[流淚])
(卜天壽好消息青史留名了,壞消息以一種很羞恥的方式[裂開])
(這作業有538米長,想想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