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講解之後,爺爺不斷點頭。
他明白了大概,但是對於很多手術細節,還是不太清楚。
爺爺雖然九十歲了,但是依然每天堅持閱讀期刊論文四個小時,對神經外科專業的動態掌握十分清楚。
這個手術,目前沒有成功的先例,&nbp;&nbp;在美國,在歐洲,在日本,最頂尖的醫院,也沒有成功的先例。
顯然,對於圍著筆記本電腦進行討論不是很方便,爺爺對蘇南晨說:“南晨,&nbp;&nbp;你的筆記本不是可以投屏到電視屏幕?”
看來爺爺的思想緊跟時代潮流,&nbp;&nbp;連投屏都知道。
蘇南晨本以為爺爺隻是想簡單了解這個手術,&nbp;&nbp;沒想到如此認真,於是又將筆記本上的內容投屏到客廳牆壁上的電視屏幕。
偌大一棟彆墅,客廳十分寬敞,電視屏幕自然不會小。
病例資料與影像圖片非常清晰,大家坐在沙發上,對著電視屏幕展開討論。
先是爺爺對這個手術提了很多問題,楊平一一解答,隨後兩人就一些問題做了深入地討論,蘇教授和蘇南晨也跟著加入討論。
都是醫生,最感興趣的話題自然是醫學,尤其病例。
這場醫學沙龍規模不大,檔次還是比較高,參與者雖然隻有四個人,&nbp;&nbp;但是平均醫學素質非常高。
關於這個病例,從上頸髓及腦乾手術的曆史發展,&nbp;&nbp;到國際研究的前沿,&nbp;&nbp;目前學術爭論的焦點,腫瘤的研究進展,最後到一些懸而未決的世界醫學難題。
從經典醫學著作到最新的國際期刊論文,從國內的天壇,到國外的梅奧,從傳統的顯微鏡下手術,到分子定位技術的應用,再落到機器人手術。
討論縱向橫向全麵展開,氣氛越來越熱烈。
進入激烈處,還會發生爭論。
學術上的事情,必須允許爭論,越辯越明。
爭論不表示任何情緒,隻是觀點不同,各自擺出論據,進行邏輯嚴密的論證,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反對對方的觀點。
九十歲的爺爺興致勃勃,這位前蘇聯巴甫洛夫醫科大學的博士,邏輯清晰,吐詞清楚,&nbp;&nbp;仿佛年輕時求學一般。
作為院士的蘇教授,&nbp;&nbp;絲毫沒有因為家庭沙龍而隨意附和,完全一副平時學術會的認真態度。
楊平、蘇南晨也沒有因為兩位前輩而曲意迎合。
期間蘇南晨的未婚妻林嵐也趕到,她因為工作上的事情,來得稍晚一點,一進來看到如此場景,也興趣怏然,坐下來仔細傾聽。
當談到分子定位的時候,她也想加入討論,她是遺傳學的博士生導師,生物化學自然是她的專業。
但是林嵐擔心廚房的蘇太太忙不過來,跟大家隻是微笑著打招呼,然後去了廚房幫忙。
旁邊的奶奶成了這次沙龍的服務員,不斷給大家加茶水,將一些茶點分散到他們的麵前,讓他們伸手可得。
奶奶是巴甫洛夫醫科大學神經內科的博士,偶爾也能從內科角度,提出相當有價值的意見。
不知不覺,快到午飯時間,沙龍沒有絲毫結束的意思,而且話題不斷拓展升級。
小蘇和林嵐開始在餐廳的圓桌上擺碗筷,圍著圍裙的蘇太太從廚房出來,看到這場麵,隻是小心地問蘇教授:“可以開飯了嗎?”
蘇教授還沒答話,老爺子擺擺手:“不急!”
“這個神經核團一旦受到乾擾,心跳會減慢,然後很快停掉,一旦停跳,將不可逆,所以這裡的操作非常危險,按照現有的手術方法,根本沒有辦法完成安全分離,但是你成功地完成分離,我很想知道你的雙手怎麼會如此靈巧穩定?”老爺子一定要看看楊平的雙手。
楊平將一雙手伸出來,老爺子像看手相一樣,觀察後說:“果然外科醫生的好料子,年輕人,了不起,了不起呀。”
楊平有點迷糊,難道從一雙手,可以看出有沒有外科天賦?
“年輕人也要吃飯,你看看時間?”奶奶在旁邊提醒爺爺。
爺爺一看時間,足足已經討論三個小時,耽誤了吃飯時間,小夥子可是第一次來蘇家。
讓人家餓著肚子,很不禮貌。
“上菜,吃飯!”
爺爺一揮手,沙龍正式結束。
蘇教授和蘇南晨招呼楊平到餐廳坐,開餐前,爺爺還不忘抓緊時間問幾個問題。
中式實木圓桌,經典南方菜係,每一個菜都很講究,都是經過精心準備,楊平現在明白,小蘇的廚藝為什麼那麼好,都是來自於蘇太太的傳承。
想不到,這位護理學專家,在廚藝上也是專家級彆的。穀擼
十個菜上齊,象征著十全十美,大家圍著一桌,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