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裡正在忙碌,楊平已經開始手術。
一條藍色的線從椎弓根的中心穿出,在天線的引導下,機械臂開始匹配位置,穿刺針的方向與圖像的藍色直線一致,機器人自動校準,無誤後鎖定機械臂的方向。
穿刺針緩緩前進,剛剛接觸崔書凱的皮膚,楊平讓它停下來。
宋子墨在皮膚上用尖刀刺出一個小口,楊平操縱機械臂,讓穿刺針沿著既定的路線精確前進。
實時的透視圖像上,可以看到針尖穿過皮膚,然後抵到椎骨後側的穿刺點。
此時,宋子墨卸下穿刺針,楊平的機器臂後退,遠離術區。
宋子墨開始手動步驟,沿著穿刺針逐級旋入鞘管,從細到粗,滿意後再拔出穿刺針。
徐誌良已經將機械臂上裝上鑽頭。
機械臂再次瞄準那條藍色線,校準後,從鞘管伸進去,開始緩慢旋轉,邊鑽邊進,轉動一會,停下來,然後又繼續轉動前進。
在透視下,可以看著鑽頭穿過椎弓根進入椎體,穿刺點和方向堪稱完美。
鑽頭進入椎體大約二分之一的時候,在限深程序的控製下自動停下。
楊平旋轉三維重建圖像,椎弓根釘在唯一的骨性管道中,被四麵的骨質包圍,位置十分居中。
鑽頭同時又是導針,順著導針,機械臂旋進椎弓根釘。
此時,椎弓根釘一部分留在皮膚外麵,一部分已經進入椎骨骨質。
機械臂撤離,宋子墨手動旋入防滑器,這種防滑器可以限製椎弓根釘意外深入,從而進入椎體過深而突破椎體前麵的骨質,損傷椎體前側的主動脈和腔靜脈。
如果沒有這個防滑器,即使椎弓根釘現在位置很好,以後難免隨著小孩的活動,不斷深入,一旦損傷主動脈和腔靜脈,便有生命危險。
這個防滑器的作用非常小可,也是這套器械安全保障的核心。
第一枚經皮椎弓根釘置入成功。
參與脊柱畸形的所有椎骨,都被植入椎弓根釘,因為椎骨是畸形的,所有這些釘留在外麵的部位方向不一,排列大體呈現出一個大大的c字形。
第二步就是截骨,也是風險最大的操作。
截骨使用微創切口下超聲骨刀截骨,超聲骨刀最大的優點是吃硬不吃軟。
它可以截骨,卻不會損傷周圍的神經血管等軟組織。
宋子墨負責切開皮膚,牽開小口,讓機械臂進行截骨。
每一個畸形椎骨都完成部位和方向不一的截骨,截骨完成後。
剩下的工作隻能手動完成----組裝外固定架。
這也是一件很精細的工作。
“教授最初想用記憶合金來做外固定架,這樣,一些低齡兒童的矯形無需截骨,但是那種外固定架太複雜,而且矯形的時間過長,考慮到實用,他放棄了最初的設計,現在的這種外固定架,對材質要求低,而且矯形時間短,雖然要截骨,但是無論安全性還是截骨目的,都與傳統手術不同。”
“利用截骨,將畸形的矯正分散到每一個椎骨,這樣矯形的速度非常快。”
宋子墨和徐誌良兩人,將外固定架安裝好,還是核對各個旋鈕的刻度,讓巡回護士幫忙記錄。
楊平最初的脊柱外固定架設計更完美,但是完美不一定是最好的。
當時的產品設計出來,無需截骨,依靠矯形器對軟組織行牽張。
但是要求的牽張力量比較大,其中幾處部件要用到特殊的記憶合金,這種記憶合金,黃佳才也找到原料,西北工業大學一個材料實驗室已經研發出這種合金,無奈符合要求的材料沒有量產,還處於實驗產品,這樣供應鏈就存在不成熟。
而且那種外固定架雖然完美,無需截骨,但是矯形時間長,要矯形成功,動則半年一年。
後來楊平退求其次,利用截骨處的骨搬運來實現矯形,雖然還是需要截骨,但是這種截骨與傳統截骨,無論方式還是目的都完全不一樣。
現在的脊柱外固定架,確實最實用,對材料要求不高,普通的四肢外固定架材料完全滿足,而且矯形時間短,一般都在三個月內完成矯形。
所以,有時候最完美的技術,考慮到成本、效率等,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外固定架安裝完畢,整個手術出血才幾十毫升,一場脊柱外科風險最大的手術,就這麼快速結束。
譚主任和脊柱外科的秦主任,很難相信這個神器隻用三個月,可以將崔書凱嚴重的脊柱側彎掰直。
要是真做到,那真的是脊柱外科顛覆式的技術創新。
“老徐,宣傳科要將這技術宣傳宣傳,他們想給這脊柱外固定架取個響亮的名字,便於宣傳,你說叫什麼好呢?”
宋子墨一遍縫合小切口一邊說。
徐誌良哢嚓一聲,幫忙剪線:“掰直神器!”
“掰直神器?”
宋子墨想了想說:“怎麼聽著這名字不像脊柱外科的,有點像心理科的名字?”
“也是,人家一看掰直神器,第一時間不會想到掰直脊柱,而是掰直其它部位。”在一旁小五也覺得宋子墨說得對。
“其他部位?還有哪個部位需要你們掰直?”
巡回護士也來湊熱鬨,覺得他們聊天怎麼聽不懂。
“大人聊天,小姑娘不要插嘴,需要我們掰直的地方多著呢。”
宋子墨對一臉疑惑的巡回護士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