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關縣城被拿下後,第二處縣城,位於東南五十裡外的餘陽縣,同樣被拿下。
兩座縣城,就與碎蔥嶺上的聖教根據地,形成鐵三角。
拿下這兩座後,聞人升沒讓人再進攻,而是專心培訓人員。
一縣之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七品縣官,他所管轄的機構,幾乎就是朝庭的微縮版。
縣衙之中,有著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對應著六部。
所以能治理好一縣之地,方能治理天下。
很多義軍就是邁不過去這個坎,最後死在了半路上。
治理好一縣的意義,非常重大。
意味著正規與流賊的區彆。
滿清能成事,與李自成不能成事,很多人找了無數原因,其實最直接的就是前者能管好地盤,後者直到最後才勉強開始管理地盤,而且非常粗疏。
聞人升非常明白這些道道,所以他不會盲目席卷天下。
而是開始用兩縣之地,培養人才。
教書,是他的老本行。
而教書先生,統領天下,在後世則是常態。
吳關縣的縣學,原本是供秀才讀書的,現在被改造成培訓學院。
“一縣之地,凡大小事務,無不在於三者農、工、商。此三者乃財富的產出與流通,而士不產出,應是服務於前三者,協調,研究,安排,提升效率。”
“農者,種地……”
“工者,打鐵,木匠,絲綢……”
“商者,錢莊,商鋪,車行……”
聞人升事無巨細,將他這些年的觀察,結合本地經驗,一一灌注給這些人。
重複教學,淘汰製。
每周一考,每門課程隻允許三次不合格,不合格者清退,換下一批。
學生不是兒子,兒子換不掉,笨蛋隻能自己受,學生就可以優中選優。
一縣之地的優秀者,其實已經很厲害了,相當於從十萬人的基數中精選。
聞人升講的這些知識,又不涉及到那些高深的自然科學門類。
都是一些社會管理學和基礎科學,主要是現有知識的歸納總結和傳播。
比如先進地區的農業技術,手工技術,管理經驗……保證貼合實際。
聞人升就不會隨便引進什麼新東西,因為沒有經過實踐檢測,再好的技術落地之時,也會出現無數bug。
真當玻璃水泥那麼好造?
隻是寫個“hello,world”,有多少人第一次編寫時就出現多少警告和錯誤?
至於生源,會不會來,有錢有糧,還怕沒人來學嗎?
至於說造反會死?
不造反就不會死嗎?
饑餓可比造反的恐懼大多了。
待遇一出,來報名者絡繹不絕。
先是街頭乞丐,然後是吃不上飯的農家子弟,後來出現一些小商販子弟。
當然,有功名的人也有,但都是類似於王三那種苦大仇深型的。
他們接受起來,就比那些毫無基礎者快得多。
至少他們不用過識字關。
趙涵也被聞人升抓了苦力,聞人升定好課程,弄好教材後,讓她轉化形象,在縣學堂對應的俠網裡當起免費老師。
有網絡就是方便,大家不用買筆墨紙張,這對於窮人來說,是很貴的一大筆開銷。
想要供養讀書人,非得是自耕農,一家苦熬不可。
有網絡,就不用了,什麼東西靠想象就出來了。
而且在網絡上學習還有一大方便,可以占用夜晚的時間,從天黑到10點睡覺,這段時間窮人隻能浪費。
沒幾個人舍得點油燈學習,而那些時間用於睡眠,實際上很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