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美利堅陸海軍互相看不對眼也是老傳統了。
除了第一次獨立戰爭時期法蘭西波旁王朝的海軍充當著美利堅海軍的角色之外,從第二次獨立戰爭道再到不久前的美墨戰爭,美利堅陸海軍之間的配合皆不儘如人意。
這次遠征日本,有太平洋萬裡之隔,在這個無線電報都沒有的年代,華盛頓方麵無法對遠征軍下達指示,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獲悉前線的戰報,華府方麵能做的就隻有在華盛頓等待這場遠征的結果。
換而言之,這次遠征的結果如何,全看前線指揮官和遠征軍將士的發揮。
要是因為海陸軍官兵意見不合,導致這次遠征失利,是在場的閣員們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美利堅上上下下對這次遠征行動的期待都很高,這次遠征如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菲爾莫爾總統以及他的內閣在下屆總統選舉中,將輕而易舉地連任。
如遠征日本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等待他們的結果就是在一篇唾罵聲中下台。
海軍部希望總指揮官是海軍的軍官,理由是這次史無前例的跨洋遠征行動是由海軍主導,理應由海軍的軍官負責統籌指揮遠征軍。
戰爭部(陸軍部前身,1947年9月18日,美利堅戰爭部更名為陸軍部。)希望總指揮官是陸軍的軍官,理由是這次遠征日本的計劃是陸軍上校梁耀提出的,梁耀還負責保障這次遠征軍事行動的後勤,花了很大的代價做了長期準備工作,凡此種種,理應由陸軍的軍官擔任這次遠征行動的總指揮官。
菲爾莫爾思考良久,最終還是決定任命美利堅東印度艦隊的司令海軍準將佩裡為日本遠征軍總指揮,加利福尼亞陸軍司令官,陸軍上校梁耀為日本遠征軍副總指揮官。
美利堅也是一個看資曆的社會,雖然梁耀擔任陸軍軍官以來的表現非常亮眼,表現出了不俗的軍事才能,就連戰爭部部長康拉德和很多陸軍高級軍官都對梁耀刮目相看。
認為這個年輕的上校前途無量,日後或許能成為陸軍部的頂梁柱。
但看好歸看好,資曆太淺終究還是梁耀的硬傷,而且梁耀的軍銜也不如佩裡高。老成持重的佩裡顯然比梁耀更適合擔任日本遠征軍的總指揮官。
雖然康拉德等少數內閣閣員對菲爾莫爾總統的決定表示質疑,還想為陸軍再爭取一番。
不過內閣的多數閣員還是讚成菲爾莫爾總統的決定,也認為海軍世家出身的海軍準將佩裡更適合擔任日本遠征軍的總指揮官。
三天後,美利堅國會參眾兩院就對遠征日本,迫使日本開國和美利堅自由貿易一事進行投票。
無論是參議院還是眾議院,都以極高的讚成票通過了這一決議。
哪怕是很多議員對日本並不了解,也還是投下了讚成票。
在多數議員眼裡,日本不過是縮小版的大清。
11年錢英國能夠打敗大清國,迫使日本開國,11年後,他們美利堅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迫使日本開國。
這是這些議員們投下讚成票時的想法。
反正隔著太平洋,戰火也燒不到美利堅本土。
贏了,皆大歡喜,輸了,該傷腦筋的時總統先生和他的內閣,又不是他們這些投票的議員。
“......由於日本屢次對我國捕鯨船船員無緣無故地進行的可恥拘禁、慘無人道的虐待,我方多次抗議日方皆置若罔聞,為保障我美利堅公民之合法權益,我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自181年9月18日起和日本帝國處於戰爭狀態,直至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