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勇出粵作戰一事,朝廷可有批複?”梁耀繼續問道。
鎮壓太平軍是大清立國兩百餘年來漢臣掌握實權的唯一一次良機。也是梁家翻身的希望。
梁耀不希望隻有曾國藩湘軍一係的軍閥官僚在這件事情之後掌握實權。
畢竟到目前為止,他和湘軍,以及曾國藩都毫無交集。
“去歲潘總商上奏請求朝廷準許粵勇出粵作戰,聖上隻是批示:知道了。並未就此事做出明確表態。”梁紹瓊說道。
“不過自從江寧陷落之後,朝廷下旨準許粵勇再編練兩營,出粵作戰,還給粵勇批了萬兩銀子。”
“粵勇可做好了出粵作戰的準備?”梁耀點點頭。
去年朝廷對粵勇出粵作戰一事猶豫不決,是因為局勢還沒有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太平軍在金田、永安、桂林、全州、長沙、武昌、九江、湖口、安慶這些城市打得再凶,在清廷眼裡充其量不過是一群流賊,不足為懼。
但太平軍打下南京建都立國,賴著不走,並開始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南京作為前明留都,其政治上的影響力不是太平軍之前所攻占的城市能夠相提並論的。
而且太平軍所占據的江南地區,也不是廣西的窮鄉僻壤,而是膏腴之地,清廷的財賦重地,已經威脅到了大清的統治根基。
太平軍這顯然是想要和清廷分庭抗禮,取大清而代之,這是清朝統治者所無法接受的。
清廷這才徹底放開了地方鄉勇,並鼓勵地方鄉勇剿滅太平軍。
隻要粵勇能夠出粵作戰,粵勇就有冒頭的機會,當然,潘仕成和留在香山的梁家人,也有冒頭的機會。
“長毛有百萬之眾,且士氣正盛,麾下還有如偽翼王這樣能征善戰之將,而粵勇僅有千餘之眾,平心而論,潘總商和我的信心都不大。”梁紹瓊如實說道。
“長毛打下江寧之前,潘總商認為以一營粵勇可小試牛刀,出粵作戰。但在長毛打下江寧之後,潘總商希望另外兩營粵勇編練完成再出粵作戰。
我此番來加州,就是來購置武裝粵勇新營的軍火。”
“出粵作戰,宜早不宜遲,等其它地方的鄉勇在剿殺太平軍戰鬥中出儘風頭,粵勇在朝廷心目中的分量就沒那麼重了。”梁耀說道。
“當初我出征倭國,也隻有兩個團,兩千多名兵丁,不照樣把倭國的十萬大軍打得滿地找牙?兵貴在精而不在多。”
梁紹瓊仔細咀嚼著這個侄子的話,確實也在理,當初梁耀遠渡重洋征伐倭國都打得好好的,反倒是到了他這裡,反而畏手畏腳。
說著,梁耀拍了拍梁紹瓊的肩膀勉勵道:“五叔,咱們梁家能否出頭就看這一回了,說什麼也要博上一博,就算出師不利,我們也還有機會,隻要有我在,梁家以及粵勇就輸得起。”
“你這一席話說得我氣血上湧。”梁紹瓊笑道,“回去之後,我會催促潘總上早日出兵,不過賢侄,這次除了購買4000支洋槍之外,咱們粵勇也想編練一些炮兵,這個忙你可得幫我。”
“五叔的事就是我的事情,包在我身上。”梁耀拍著胸脯說道。
“粵勇編練炮兵,賢侄可有什麼建議?”梁紹瓊征求梁耀的建議。
他自幼熟讀經史子集,閒暇之餘也曾讀過些兵書消遣,但卻從未帶過兵打過仗。
在兵事方麵,這位已經是美利堅的將軍的侄兒肯定要比自己更在行,聽聽梁耀的建議對他沒什麼壞處。
“粵勇目下僅有一營100人,攻城拔寨的事情肯定是輪不到粵勇的,再者目下太平軍氣焰正盛,大清處於守勢,攻城的機會也少。”梁耀摸著下巴堅硬的胡茬說道。
“粵勇和太平軍交戰,我想多是以野戰和守城戰為主,粵勇要編練炮兵,可編練裝備6磅炮和1磅炮的野戰炮兵,6磅炮和1磅炮較為輕便,可以由騾馬拉著隨軍行軍。至於編製,可彷照我的編製或者是美利堅炮兵團的編製,由3~6人伺候一門炮。”
梁紹瓊若有所悟的點點頭,將梁耀的建議銘記在心。
不過他還有個顧慮:“炮兵訓練的時間太久,而粵勇出關在即,隻恐在短時間內難以訓練成軍,隨軍出征。”
“我可以在加州為你粵勇招募一些有實戰經驗的炮兵,讓我的軍官指揮他們的,以雇傭軍的名義加入粵勇隨軍出征。”梁耀給出了解決方案。
讓他辛辛苦苦練起來的炮兵連給粵勇營當雇傭軍顯然是不可能,鬼知道潘仕成和梁紹瓊這兩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會把仗打成什麼樣子。
他可以支持粵勇,但不會把自己的寶貴的炮兵給搭進去。
不過為粵勇在加州雇傭一小批退役炮兵和使用過艦炮的水手他還是可以做到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