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司的其他外解最為簡單,隻有“柴夫折價”一項。
如此繁雜,朱衡但是估算和講解就說了好一陣子,最後才大致清理出實際存銀情況。
畢竟,現在已經不是明初,很多東西都已經折銀交到工部。
可以說,真較真的話,工部的收入雖然沒有戶部多,但複雜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於兵部,看似就是個軍事而非財政管理機構,但實際上明代兵部也參與財政管理,其管理的收入主要包括馬差折銀、樁朋銀及班軍折銀、皂隸折銀、驛傳銀等。
魏廣德當初在翰林院問起自己的收入時,其實當時蘆布就是從兵部領餉,就是屬於兵部的收支項目。
當然,兵部主要的收入其實還是集中於其下轄機構太仆寺及常盈庫。
隻能說大明的馬政是真的來錢很快,而且數額巨大。
雖然關於驛傳、柴薪皂隸、柴炭供給等問題的研究也曾涉及兵部的這些收入,但其著眼點在於賦役征收,而不在政府財政管理。
武庫司既是兵部四司中最早開始擁有大規模白銀收入的部門,也是四司中白銀收入較多的部門。
明初,武庫司主要掌“軍政、武學及戎器、儀仗,辨其出入之數,並諸雜行冗務”,因當時的財政體製以實物勞力為主,故兵部並無白銀收入。
到明中期,其掌管的皂隸之役實現折銀,皂隸銀中的柴薪皂隸、直堂皂隸是較早折銀的徭役類項,其折銀大約始自宣德間。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官員們要增加個人收入。
比如轎夫,本該朝廷安排轎夫服徭役,但是折銀後由官員自己安排。
據估算,僅柴薪皂隸銀一項,宣德間便可達256萬兩,隨著官員人數的增加,明中後期的銀數肯定更多。
由此可見,明朝雖然名義稅賦很低,但雜稅之巨非常駭人。
不過,儘管皂隸折銀歸兵部武庫司掌管,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柴薪、直堂皂隸折銀都要解往京師兵部貯藏和統一發放。
兵部武庫司主要負責發放兩京文武官員的柴薪、直堂皂隸銀,而到地方任職的官員,布政司與按察司等官由布政司統一貯藏和發放,各府州縣官則由各府貯藏和發放。
宣德時期兩京官員4363人,取弘治八年人均撥給柴薪皂隸2.67名,每名額定折銀12兩,約有139791兩。
到了萬曆年間,人均柴薪、直堂皂隸3.57名計,那麼估算的總數可能更多,約計十九萬兩。
而兵部車駕司銀庫的收入也是兵部白銀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車駕司銀庫包括其下轄機構太仆寺常盈庫與車駕司本身的銀庫。
太仆寺本就是大明監管馬政的衙門,常盈庫存銀其實都是馬價折銀。
因南直隸地方所解馬匹“多矮小,不堪征操,今後江南該解馬匹,其不堪不敷之數,每匹征銀十兩,類解收貯,隨時官買,寄養給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