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船在慢速航行時,命中率還算達到了俞大猷的要求。
隨著船速提高,命中率自然下降,當鳥船達到高速時,隻剩下幾發炮彈落在礁盤附近。
鄧子龍不是隻進行一麵射擊,在繞圈後做了個“8”字機動,用另一麵船舷也進行了兩輪炮擊,這次的射擊演練才算結束。
“提督大人,炮擊演練結束。”
鄧子龍回到俞大猷麵前,抱拳稟報道。
雖然後麵射擊命中率下降的厲害,俞大猷並沒有怪罪誰。
說起來,這也是大明水師第一次進行這樣的演練,炮手們瞄準不熟悉也情有可原。
“還行,高速航行時命中率太低,還需要繼續演練。”
俞大猷看了眼擁擠的船艙,開口說道。
“是,末將一定敦促炮手勤加練習,不服大人所望。”
鄧子龍立馬抱拳說道。
俞大猷微微點頭,但是視線依舊落在船艙裡。
“大人,可是船艙有何不妥?”
看到俞大猷的樣子,鄧子龍上前一步,不解的問道。
俞大猷指指船艙,有些無奈的說道:“當初魏閣老堅持要采用夷人戰船,學習他們這種炮術,先前的情況你也看到了。
這樣在側舷布置大量火炮的戰法,打起來威力著實驚人。
你或許也聽說過把,夷人的戰船,一側的火炮最多可是有五六十門,他們兩條船就有我們十條船的火力。”
“那也是沒辦法,船艙就是如此。”
鄧子龍明白俞大猷的想法,可是也沒有辦法解決,因為這涉及到船體結構的問題。
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曆史悠久,而且技術發達,在古代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古代中國對外交通發達,從漢朝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中國造船和海航技術得到不斷發展,隋唐時期,以及宋元時期是中國海上交通和貿易發展的重要時期,指南針用於航海。
元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明朝初期,中國的造船和海航技術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下西洋,展示了大明王朝的海軍力量。
明朝繼承並發展了前朝造船技術,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人數最多有27800人。
其中最大的船稱為“寶船”,長44丈,18丈,長寬比例2.43,錨中都有幾千斤重,更是高達九桅,可乘坐千人,噸位約為五千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船。
而同時期的歐洲的船艦桅數一般是三桅或者四桅,不僅是船隻噸位和船隻大小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船艦。
桅數越多表示戰船越大、掛起的風帆越多,能夠借用的風力也越大,船速也越快。
可惜的是,鄭和之後明朝曾經強大的海軍也隨之縮減,大明水師從此告彆了巨艦和海洋,等著西方戰艦趕超上來。
西方諸國林立,相互之間時常爆發戰爭。
海軍的發展,顯然比東方,一直處於超級領袖般存在的大明更快,他們的海軍幾乎完全是以戰爭為目的進行的建設,甚至連商船都可以充作戰船使用。
一個固步自封,或許就是修修打打小幅度的改善提高,而另一個則是高歌猛進,艦船的建造技術和海軍戰術自然遠超大明。
至於說船體結構影響東西方海戰思想的詫異,其實和後世國人吹噓的天花亂墜般的水密艙是有關係的。
西式帆船的船隻結構是人的肋骨,內部是中空的,這導致其內部空間巨大,可以在中下層甲板布置體積巨大的火炮用於海戰,裝載貨物也一點不受影響。
那中國帆船的結構就是方框,船身被一節節的橫隔板所隔開,橫隔板除了構成水密艙,它也是支撐起中國帆船的結構,往往一艘船有多達十幾個水密艙。
雖然水密艙有助於讓船隻比較不易沉沒,但它也限製了船艙的大小,各船艙的物資與人員無法移動,人必須要從水密艙爬到甲板,才能到隔壁艙房,居住上十分不便。
再者各水密艙的長度太短,所以船隻無法裝上太大或太長的貨物,這限製載貨的種類。
以大明最先進,最大的福船為例,由於福船的水密隔艙結構,除了艦麵甲板是全通的以外,下層的多層甲板都是被木板分隔為幾個小房間。
由於這些隔板涉及到船舶的整體結構,不是單純的“水密隔艙”。
即這些隔板是必要存在的,所以多數福船類戰船,隻在艦麵甲板設置一層炮甲板,為了防止船舶重心過高,艦麵甲板的火炮除了首尾炮以外,舷側炮隻能選擇小型火炮。
除了艦麵以外,無法再下層甲板再設置火炮,因為“水密隔艙”隔板的限製,無法安放、操作、指揮火炮,故隻能在艦麵設置一層炮甲板。
不過也有部分大噸位的戰船設置了雙層炮甲板,但受限於艦麵隔板間的距離,為了保證船舶的強度,隔板間的間隔不能過大,下層甲板火炮數量受限。
實際上,為了儘快造出一批具備西式炮戰需要的戰艦,俞大猷也是煞費苦心,才在大明眾多船型裡選擇出可以勉強使用的鳥船進行改裝成炮船的嘗試。
主要原因當然不是它沒有水密艙設計,或者水密艙比較大,而是因為其船舷低。
以鳥船和大福船比較的話,你會發現鳥船的上層甲板位置大約在福船中間船艙的位置。
重心低,也就意味著鳥船可以在側舷布置一些稍重型的火器而不至於因船體重心太高在航行和火炮齊射時翻沉。
甚至,如果鳥船造的更大的話,還可以在甲板之上再增加一層甲板,用來布置一些火炮。
隻是,這樣的改動,還需要先進行測試,包括單層甲板的炮船能否滿足航海的需要。
船行於水上,安全始終都是第一位的。
這批鳥船在反複試航,可以滿足安全性以後,俞大猷才會進行下一步嘗試。
不過,此時鄧子龍問起,俞大猷就指著船艙說道:“先前高速航行和炮擊,我感覺船體還算穩定。
不過今日天氣不錯,還不能完全測試出鳥船的性能。
要選擇在風大浪急的天氣下出海,進行航行和炮擊測試,才能最終確定這樣的改動是否合適。
如果船體依舊穩定的話,我還打算在甲板之上再搭一層甲板。
下層甲板就裝備八到十門的紅夷大炮,上層甲板也裝十門發熕。
這樣,這鳥船改造的炮船,倒是勉強能夠和夷人的武裝商船進行較量了。”
聽到俞大猷的想法,鄧子龍吃了一驚,不過很快就明白過來。
紅夷大炮比發熕大一些,也重一些,裝在下層甲板上,也可以適當降低船體重心。
以前或許鄧子龍想不明白,可是和造船工匠接觸後,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也吸收了不少。
“如果要加一層甲板的話,下層最好布置八門紅夷大炮,空間寬敞些,可以保證裝填速度。
再有船首尾的大炮,也有十門,側舷炮擊的話一次可以動用六門火炮。
再有上層甲板十門發熕,單側可以集中五六門炮,應該能保證航行安全。”
鄧子龍提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