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采用什麼陣型,魏廣德可是很費了一點腦力。
至於最後擺出來的陣法,也是魏廣德苦苦回憶加上對現在百戶所裝備的理解,自己摸索出來的東西。
最後的結果就是大約組成一個混合軍種的軍陣,中間大陣以冷兵器為主,前排是十名刀盾兵,後麵幾排則是長槍兵,隻是弓箭手隱藏在大陣的中央,鳥銃手則是分成30人的兩個小陣布置在兩側。
交戰時鳥銃手可直接從兩翼以五段擊方式交替射擊,這也是魏廣德記憶中所謂的交叉火力法,鳥銃手對著正麵之敵組成交叉火力網,沒看到後世機槍都是放在陣地兩側,斜著射向戰場。
弱勢對手勢力不強,鳥銃手可以從兩側轉移在刀盾手之前進行射擊,至於采用三段擊還是五段擊那就看戰場情況了,要是這樣打不垮對手,那就待敵攻擊到近前則從兩側轉移到後方重新組成鳥銃方陣,如果對方有騎兵則直接遁入大陣中去保命。
因為是使用的鳥銃,不是後世的機槍,魏廣德一開始也不是很有信心,拉著大哥和表哥還進行了一些推演,許多他們想不透的道理還直接讓士卒進行了演練。
還好,明朝的衛所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崩山堡裡也有匠人都有。
為了推演的清楚準確,魏廣德還找堡裡的木匠做了兩百多個兵人模擬戰陣的布置。
最後的結果,當然還是有用的。
雖然鳥銃有一定的準頭,但是也是很有限,打鳥除了槍法外還要靠運氣。
不過使用交叉火力以後,斜麵看怎麼都比正麵強上一些。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魏廣德也發現了當初自己提議的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鳥銃手的比例有點高了。
一個百戶所超過一半的戰兵都是鳥銃手,導致整個軍陣看起來非常單薄,不緊密,一旦近戰就有崩潰的危險。
當然,其實對於一支戰鬥意誌不堅決的部隊,那怕全部都是適於近戰搏殺的冷兵器,肯定也是打不贏仗的。
針對這個問題,魏廣德給出的解決辦法當然就是上刺刀。
這時代的鳥銃也沒有上刺刀的設計,畢竟工藝就那樣,材質也有問題,魏廣德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鐵匠打造了一批銃刺,也就是從鳥銃槍管插入的刺刀,隻能當長矛用於突刺,但是並不牢靠。
當然,魏廣德對於這批銃刺采用了國內著名的三棱刺,其實這也和衛所裡的鐵料有關係,偏脆,使用中稍不注意就斷了,做成三棱刺後還要更堅固一點。
魏廣德可不知道這會兒製造兵器使用生鐵,這玩意兒硬是硬,就是太脆。
當然,他也不會煉鋼,也分辨不好鋼和生鐵的差彆,自然也不會去搗鼓出鋼來,隻是覺得這時代的材料垃圾。
到最後,魏廣德找人做的那副兵棋被大哥魏文才搶去了,他和吳棟沒事兒就研究起這個來,形象又立體。
後麵,更是想出一些新東西來,就先把下麵的小旗叫過來演練給他們看,然後再讓他們進行操練,看最後的效果怎麼樣。
對於這些沒什麼文化的小旗來說了,有了兵棋的示範,他們倒是很快就能明白過來要怎麼做,對於操練到是幫助很大。
“對了,其他百戶所有馬嗎?這次出去,我覺得是不是把戰馬都帶上,萬一打不過也可以跑。”
魏廣德忽然冒出這麼一句來,實在是老爹對於現在的魏廣德來說太重要了,他不想他有絲毫閃失。
崩山百戶所就那麼兩匹老馬,騎著玩可以,戰場上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