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號稱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始終都是在戰火洗禮中發展壯大,也很早的就形成了自己的戰爭思想。
但是在此時,因為遠途而來和不知底細,明軍就在和倭寇的初次交鋒中落到了下風。
安慶衛和廬州衛首先遇到的倭寇就是使用那些長的離譜的長槍進行的突刺,明軍槍手手上的長矛可沒人家長,自然非常吃虧,即便有盾手頂上,可也讓陣型一陣混亂。
而就在這個時候,那些手持倭刀的倭寇也快速跟進攻擊盾手,盾手身後的長槍兵還來不及支援就開始受到倭寇陣中弓手的偷襲。
這年頭,真倭使用的大體就是這樣的武器,倭刀利於劈砍,長槍是遠距離突刺,還有竹木和弓用於近距離平射。
不管是大明軍陣還是前朝,對弓箭的使用大多是集中弓手形成麵打擊,近距離開弓射箭隻會是將官和他們的親兵。
而且多為拋射,追求遠距離而不講究所謂的瞄準,目的不外乎是想要在接戰前打亂對手的陣型,甚至遇到意誌不夠堅定的對手,就能直接射垮對方的衝擊。
所謂萬箭齊發,箭如雨下這些詞語可不是誇張的,在火器大量使用之前,強弓硬弩一直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武力的重要因素。
弓手射出箭觳裡的十幾二十支箭就算完成工作,近戰可不是他們的任務。
而倭寇的弓手,手裡雖然拿著唬人的長弓,但是其實拋射性能並不強,因為材質原因,他們手上的和弓更多的還是幾十米距離上的平射。
倭寇衝鋒的時候,少有的幾次拋射不過是為了吸引明軍弓手提前開弓以及製造軍陣的混亂,此時才是這些倭寇弓手作戰的時機,他們不斷瞄準明軍隊列中武力較強的士卒就是抽冷子一箭過去,和倭寇正麵接觸的明軍陣型很快就出現了崩潰的局麵。
隊伍裡那些勇武士卒被倭寇弓手射中,不是當場喪命就是重傷無力再戰,對本就不高的士氣打擊更大,即便有將官在身後的鼓噪,也沒有絲毫作用,中軍的安慶衛和廬州衛的陣線開始不斷後退。
中軍陣型後退,直接讓立於陣後的幾位衛指揮的位置不可避免的開始後退,拉開了與兩翼的距離,此時本該完成合圍的兩翼隻能開始後退,儘量縮小與中軍的間隙。
“衛所大旗怎麼在後退。”
吳占魁和魏猛帶著手下眼看就要和對麵幾百米外的滁州衛會和,完成對倭寇的合圍,雖然遠處還有一夥倭寇,但是這個時候他們也已經不怎麼放在心上,可是包圍圈卻開始向後方移動了,這怎麼整?
“中軍沒頂住?”
魏猛擔心的說道。
“隻能加速,追上去了。”
吳占魁遲疑片刻說道。
“可是那幾門碗口銃跟不上啊。”
以為魏廣德的提議,最後魏猛還是勸說吳占魁把千戶所上下的碗口銃挑選了一下,調出七門看起來品相還不錯的帶上,隻是運氣似乎比較好,沒有在海上和倭寇懟上,自然就一直沒有發揮的餘地。
這會兒,這幾門碗口銃不僅沒用,反而有點拖累他們千戶所部隊的行動速度了。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