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在中國經過五六百年才逐漸得到推廣使用,而在歐洲隻用四五十年便得到極其廣泛的應用。
這是因為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方塊體係信息量龐大,數量很多,一副活字要滿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幾萬個活字,有的甚至要刻製十幾萬個活字。
這樣大的數量,製作工程是相當繁複的。
但是,對於歐洲人所使用的拚音文字體係來說,僅需要製作數十種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數千種活字與數十種活字彼此相差兩個數量級,這種差距使得以漢字為載體的信息傳輸速度要比以拚音文字為載體的信息傳輸速度低出許多,客觀上延緩了活字印刷術的推廣與普及。
最後,活字印刷術在工藝技術的應用實踐上也遇到了阻礙。
中國科技較偏重於經驗和實用,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後,印刷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從宋代開始發展形成為三大刻書主體,即官刻、家刻、坊刻。
即便是到了現在,也是以此為主。
民間的書坊,大多還是使用雕版印刷,即便是活字印刷的書坊,大多也使用木字字模,不過由此也導致印刷效果欠佳。
內廷經廠倒是有一套銅字字模,印刷效果極佳,可是就那套銅字字模要想刻印《永樂大典》,想想就知道辦不到,隻怕不是廢掉幾套這樣的銅字字模那麼簡單,更何況那套字模也是掏空了當時內廷的積蓄才置辦起來的。
雕版印刷已有悠久的曆史和成熟的工藝,擁有大量專門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且分工較細,已形成專業化的格局。
而我國古代圖書發行流通量不是很大,市場需求量較小,因為讀書不管是在那個時代其實都是一項很花錢的事兒,民間需求決定了大多數書籍印刷的數量不會很多。
這樣,書坊為了追得利潤,力求降低成本,就不願意丟掉原有的傳統雕版工藝,而去嘗試采用活字印刷這種新技術。
於是在應用實踐上,活字印刷遭到了來自書籍經營者主觀上的阻礙。
彆看嘉靖皇帝僅僅是看了幾眼就下達了印製《衛生易簡方》書的決定,這也是因為這本書不過百頁,大規模印製肯定是雕版印刷,也就是數百塊雕版即可,還在朝廷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不過陳矩說的印製《永樂大典》可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那需要的銀錢怕不是要幾百萬兩銀子都未必打得住。
所以,彆認為古代有了活字印刷,好像印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其實費用頗大。
因此,嘉靖皇帝在內心裡第一時間就把陳矩的提議否掉了,即便他也早有此心,可是畢竟力有不逮。
開玩笑,幾百萬了銀子,這是大明朝幾年的銀錢收入,為了印製一套書花掉這麼多錢,嘉靖皇帝還乾不出來這樣的事兒。
嘉靖皇帝臉上的表情從一開始的欣喜到最後的黯淡,雖然沒有說話,可不管是陳矩,還是黃錦,或者高忠都看得出來,皇帝其實是有心做這件事兒的。
陳矩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不過黃錦和高忠卻是有辦法的。
就在殿裡氣氛逐漸冷卻下來的時候,高忠先一步開口說道:“皇爺,說起來《永樂大典》現僅餘一部存放於宮廷裡,確實存在走水的風險,隻是若要印製書籍卻需要龐大的銀錢,不如.不如讓內書房那邊抄錄一份分開保存。”
是的,不能印製《永樂大典》,但是卻可以用最原始的方式複印出來,那就是抄書。(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