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都督,本官剛才已經說了,戚將軍部下多使用火器,正是正麵迎戰倭寇,消滅他們的不二法寶,沒必要用將士們的性命去和倭寇死拚。”
譚綸隻是淡淡說道。
先前劉顯講述局勢時他就已經聽得清楚,現在他們已經把倭寇擠壓在一個半道之上,人馬分散開,避免有倭寇突圍而出。
俞大猷和劉顯的人馬,正好起到封堵倭寇突圍路線的角色,否則他還會把三股人馬分為前中後三軍,分層次推進,到時候後麵兩部就更沒有戰功。
其實,很多戰事中,都隱藏著這樣的小插曲,或為保存實力避戰,或為搶奪功勞搶戰,隻不過這一切都不會被記入史書中。
史書隻會記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及他們和誰打了一仗,勝負結果為何。
但是,隻有當事人才知道的是,在排兵布陣之中,各部就已經開始明爭暗鬥,隻為拿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整個過程中,其他的都不重要,誰受到優待,誰又受了委屈,是沒人會關注的。
譚綸來此,自然就是想要把此戰最肥美的戰功留給戚繼光,不管劉顯和俞大猷說什麼,他都是不會聽的。
而且,在他看來,有戚繼光和俞大猷參戰,此戰必勝。
有這個判斷,劉顯說什麼,其實已經無足輕重。
看到譚綸堅定的目光,劉顯知道繼續糾纏也討不到好。
張臬不在此地,他還能說什麼,總不能翻臉吧。
武將和文官翻臉,他也得有這個膽子。
就算此時傳到張臬那裡,張總督的臉色也不會很好。
不僅是因為懷疑劉顯對文官的態度,更是他做為劉顯的後台,以後在同僚麵前很不好解釋。
必勝當無懸念,做為勝利者,無論譚綸做什麼都是對的。
而他繼續糾纏傳出去,隻會是說他的不是。
更何況,俞大猷在一旁也沒有說什麼,隻是低著頭。
心中雖然不滿,可是劉顯還是衝譚綸抱拳應是,不過在心裡,劉顯已經打定主意自己這趟就是打個醬油了事。
自己身邊的人,近半是他親近士兵,是他的親兵。
既然這次分不到太大功勞,那就儘量避免傷亡過大,讓戚繼光去拚好了。
隨後,譚綸又在輿圖上布置了各部進攻路線,三路大軍進攻,最後的目標自然是平海衛城前最後一個屏障-許厝倭巢。
攻占這裡,就可以和倭寇最後的營地平海衛城遙遙對峙。
三軍進攻期間,水師作用也非常重要。
因為戰場為半島,還要防止倭寇從海路逃脫。
雖然季風不利舟師遠航,可北麵的萬安和南麵的惠安水路皆不遠,逃遁也是有機會的,所以才要俞大猷指揮水師防備倭寇外逃。
在座的三位將領中,要說指揮水師,當然還要是俞大猷。(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