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魏廣德說吏部尚書的接任者可能會是李春芳,裕王雖然依舊抱著一絲希望,希望能夠是高拱接替,但他也不敢反駁魏廣德的判斷。
實在是魏廣德很多時候的猜測,都比較準確。
就在兩年前,誰能想到翰林院裡那幫隻會寫青詞的翰林學士們能這麼快就執掌禮部和吏部,更有袁煒直接三級跳,進入內閣成為次輔。
要知道,在此以前,他們可隻是在詹事府掛個閒職而已。
不過,魏廣德在翰林院裡呆的時間也不短,已經大概明白是什麼原因了。
自天順朝以後,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現象,當然不是毫無依據的。
明代科舉製度已經相當成熟,其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作為翰林院的預備人選,三等則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他職務。
可見,能夠直接進入翰林院的,屬進士中名列前茅者。對於這樣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視,精心培植。
翰林院既履行其日常職能,同時具有鍛煉翰林官員能力、增長其見識到作用。
比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誥敕本應由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官員代筆,這有助於他們適應政務、加深對朝廷事務的熟悉。
實錄的編寫一般由閣臣領先,實際編修的則是翰林官員,這項工作加深了他們對前朝政典故事的了解。
而在經筵侍講中,翰林官員既能不斷熟悉朝廷儀製和要政,同時又形成了亦君臣亦師生的關係,成為他們日後為官主政時對皇帝施加影響到重要原因。
此外,在魏廣德看來,最重要的還是翰林官員有更多接近權利要害的機會,又能飽覽史料邸報,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便於對政局時事獲得具體而深入的了解,這些都使翰林學士為日後從政、入閣輔弼積累了素養。
就魏廣德入仕這些年看來,嘉靖朝的經筵,他是一次也沒有參與過,因為嘉靖皇帝中後期根本就不開經筵。
不過他參與編寫實錄,以及博覽史料邸報,倒是讓他加深了對前朝典故的了解,若他上位,這些經驗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外界隻以為袁煒等人是靠寫青詞得到嘉靖皇帝寵信,從而魚躍龍門入閣拜相,卻不知道看似清閒的翰林院中,其實也暗藏玄機。
高拱雖然也入了翰林院,但是他早早的就被打發到裕王身邊,輔助裕王行事,無形中其實讓他缺乏處理朝政事務,而這幾年嘉靖皇帝不斷升遷他,最後讓他進入禮部侍郎幫助打理部務,實際上也隻是在培養他,為將來裕王上位做準備。
最起碼,在魏廣德看來,不到嘉靖皇帝感覺自己不行了以前,獨掌一部想都不要想。
隻是等到裕王登上大寶以後,那才是他飛黃騰達的時候。
至於自己,想想徐階這樣老奸巨猾的人都想著把張居正往裕王府裡送,就知道自己來此當然不是壞事兒。
當然,這些也隻是魏廣德在心裡想想,可不會直接告訴裕王。
“若是李大人做了吏部尚書,那侍郎位必然空出,逸甫快要丁憂回來了,是否可以想辦法給他留下位置?”
聽到魏廣德說高拱沒戲,做不了尚書,隨即裕王的心思就轉移到陳以勤身上。
陳以勤回鄉丁憂前,品級也不低,隻不過五品到三品,貌似還是距離比較遠,不過不妨礙他這個時候問出來,看看魏廣德的意見。
裕王口袋裡的人,其實親近的也就那麼幾個,都是嘉靖皇帝派到裕王府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