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遼東誌》記載:“熊山,城西北一百九十裡開原,遼河西岸。”
在這部史書中記載:“宗州,在遼東石熊山,耶律隆運以所俘漢民置。聖宗立為州,隸文忠王府。”確認宗州具體方位的重要參考坐標是“遼東石熊山”。
宋代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中,留下一個有關宗州地理位置的重要信息:“宗州,治熊山縣,在熊山之陽,東遼水,南至顯州一百裡”。
這裡提到了“東遼水”“顯州”,並且再次提到了“熊山”。
隻不過到了如今,熊山已經不再有縣治,明初倒是曾在此處設驛站,即為熊山站,又名安慶站。
不過,隨著明初在北地的收縮,熊山因孤懸邊牆外,所以驛站早早就被裁撤,隻留下一個地名。
不過在今日,熊山腳下,兩支大軍一前一後奔馳在遼河平原上,近萬人馬奔馳騰起陣陣煙塵,那場麵也是蔚為壯觀。
楊照的命令下達後,處於後麵的明軍軍陣中就分出兩支數百人的騎兵部隊,不惜馬力的加速,很快就從左右兩邊追上了前鋒明軍,進而超越,向著前方不遠處的蒙古騎兵衝去。
隻是,靠近熊山的那支明軍騎兵部隊,受到山勢影響,位置更加靠近中路,有點擋在明軍前鋒的道路上。
熊山隨名為山,但其實山勢並不算高,隻能算是一個丘陵山包,隻不過這裡可是在遼河平原上,這才把他凸顯出來。
熊山東麵就是遼河,此處也是遼河上有名的黃泛區,每到雨季必然因為遼河泛濫變成沼澤。
遼澤其實就是指的熊山東麵,靠向遼河的地方。
隻不過,現在雨季已經結束,沼澤也在逐漸消退。
不過也因此,熊山的東麵,按理來說也是不適合大軍行動的。
而且,做為追擊的明軍,自然也不可能繞遠路,從熊山另一側穿行去包抄逃竄的蒙古韃子,更何況熊山東麵可沒有道路條件讓他們通行。
兩支追兵很快就追上了韃子負責斷後的部隊,不過雙方並沒有接觸,明軍有意從兩側包抄,自然不想和韃子斷後部隊交戰。
不過這樣一來,遠離熊山的明軍追兵還好,而靠近熊山的明軍則速度受到影響,而且騎兵隊形也不再保持密集,逐漸變成一條長龍,陣型也顯得單薄了許多。
此時,韃子的前鋒隊伍已經出了熊山,兩側變得寬闊起來,追擊的明軍也已經超過韃子的後衛部隊,接近韃子的中路軍。
不過,兩個明軍遊擊卻敏銳的注意到,韃子前鋒騎兵並沒有向北方繼續奔逃,而是向左開始兜圈,顯然是要改變軍隊前進的方向。
兩個遊擊將軍此時心裡都知道,在明軍追擊到這個份上,韃子應該不會繼續逃跑了,而是要列陣和明軍交戰。
不過看到韃子騎兵的隊列,從前鋒到後衛,因為中軍軍中有大量的糧車存在,陣型被拉的很長。
而且韃子騎兵的數量,明顯沒有出關追擊的明軍多。
所以兩人此時還比較有信心,明軍有能力殲滅這夥膽大妄為的韃子。
是的,明軍遼東部隊,或許是因為地處苦寒遼東的原因,軍隊中還保持著一股堅韌的精神,戰力也是比較強的。
畢竟經常要和蒙古及北麵的女真族發生戰端,即便是遼陽周邊的兵馬,也時常要拉出去支援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