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分屬兩地,數天之內先後上書,要說事前沒有聯係,背後無人推動,傻子都不會相信。
畢竟這是什麼時代,通訊方式極度落後,能夠讓兩地封疆出麵支持,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
所有人的眼睛,在這個時候都不自覺盯向內閣。
而這時候徐階值房裡,他也正麵對桌案上譚綸的奏疏在愣愣發呆。
彆人能想到的事兒,徐階怎麼可能想不到。
要說塗澤民的奏疏是無心之舉的話,那譚綸這封奏疏的到來,其實就顯示出這是有人在背後推動此事。
能讓塗澤民、譚綸付出行動,這人在朝中地位應該不低。
不是自己做的,李春芳也沒有這個魄力.
念及此,徐階不得不把幕後推手想到高拱身上,難道此事是高拱在推動?
如果真是高拱,那皇帝那邊肯定早就說好了,隆慶皇帝這個時候稍顯扭捏的作態,那就是故意為之了。
放任官員反對,從中選擇支持他的人?
徐階這個時候不得不考慮此處,會不會就如同當年掀起“大禮議”一樣,嘉靖皇帝就是靜靜躲在幕後,觀察朝中百官的表態,最後反對他的人不得好死,而支持他的人則是高官厚祿。
隆慶皇帝有他勞資的魄力嗎?
高拱敢和整個朝廷對抗嗎?
無數的問題不斷在徐階腦海裡盤旋,他也有點吃不準。
到他這個歲數自然清楚,雖然文官集團掌控了這個國家,可最終的大權終究還是在皇帝手裡。
皇帝下決心要做的事兒,大臣不管怎麼反對都很難奏效。
對皇帝來說,不過就是把幾個不聽話的職位換人,換上聽話之人。
不管何時何地,都不會缺乏這些鑽營之人,否則當年楊廷和何以敗的如此慘,直接被準了致仕奏疏。
按照當時楊廷和的影響力,應該是百官罷朝對抗皇帝才是。
但是官員們一開始說的好好的,可事到臨頭時還不是為了各自的官位退縮了。
之後的左順門之變,不過是權利鬥爭中楊家最後一次反撲。
左順門前血跡,不過是清楚地表明了皇帝的旨意是不能被逆轉的。
儘管那時候,做為外宗繼統的嘉靖皇帝不過才上台三年,地位其實還算不得穩固。
徐階微微閉眼,現在的他可經不住這樣的風波,自己不是一個人,身後還有一個龐大的家族。
想想楊家最後的結局,致仕後的楊廷和在世宗重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被定為罪魁,被削職為民,最後在哀痛中死去。
他的兒子,被稱為天才的楊慎更是客死異鄉,徐階有點怕了。
那些當年的事,他就是親身經曆者,隻不過做為新進翰林編修並沒有被楊家重視,僥幸沒有被叫去左順門,否則後果難料。
徐階不想去做第二個楊廷和,當初他想著利用高拱對隆慶皇帝的影響對他發動致命彈劾,可若是隆慶皇帝也是和先帝一樣的人,隻怕是會引火燒身。
徐階有了退縮之意,這是嚴嵩倒台後他第一次有這樣的想法。
隻不過,以他和高拱的關係,還有機會調和嗎?
高拱是什麼性格,徐階早已經掌握,睚眥必報之人,退縮未必就能有個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