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在萬曆初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其中內容非常之多。/P
不過對於魏廣德來說,他知道的也就是兩個,一個是考成法,還有一個是一條鞭法。/P
看到張居正讓人送來的章程就知道,首輔大人這是打算大刀闊斧乾一把大的了。/P
對於張居正的動作,魏廣德當然不會阻撓,甚至還很樂意助推一把。/P
畢竟,他並不清楚張居正具體的改革內容,但是以後世的眼光,都認為張居正的改革對於大明恢複國力來說是卓有成效的。/P
既然是對的,為什麼要反對?/P
繼續看下去,“臣等竊聞堯之命舜曰,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皋陶之論治曰,率作興事,屢省乃成。/P
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P
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苟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P
言官議建一法,朝廷日“可”,置郵而傳之四方,則言官之責已矣,不必其法之果便否也。/P
部臣議厘一弊,朝廷曰‘可”,置郵而傳之四方,則部臣之責已矣,不必其弊之果厘否也。/P
某罪當提問矣,或礙於請托之私,概從延緩;某事當議處矣,或牽於可否之說,難於報聞....../P
臣居正當先帝時,曾上《便宜六事》,內《重詔令》一款,亦嘗亹亹言之,隨該吏部題複,欲各衙門皆立勘合文簿,事下各撫按官,皆明立程限,責令完報,然亦未聞有如期令而以實應者...../P
查得《大明會典》內一款,“凡六科每日收到各衙門題奏本狀,奉聖旨者,各具奏目,送司禮監交收;又置文簿,陸續編號,開具本狀,俱送監交收。”/P
又一款,“凡各衙門題奏過本狀,俱附寫文簿,後五日,各衙門具發落日期,赴科注銷,過期稽緩者,參奏。”/P
又一款,“凡在外司、府行門,每年將完銷過兩京六科行移勘合,填寫底簿,送各科收貯,以備查考,欽此。”/P
及查見行事例,在六科,則上下半年,仍具奏目繳本;在部院,則上下半月,仍具手本,赴科注銷....../P
請自今伊始,申明舊章,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題奉明旨,或複奏欽依,轉行各該衙門,俱先酌量道裡遠近,事情緩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終注銷......”/P
魏廣德把張居正所擬奏疏反複看了兩遍,看到奏疏抬頭留白,心頭瘙癢之下,提筆在其上書寫了奏疏名——《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P
要說這考成法,其實也算簡單,但是對應這個時代來說,還是頗顯得有些麻煩。/P
它的具體做法就是在每個衙門都放三本簿籍,其中一本登記本衙門的事務,作為底冊,將一些沒有必要考察的公事進行剔除。/P
然後再造兩本一模一樣的簿籍,一本放在六科,進行實行一件公務就注銷一件,沒能按時完成的就交給六科中所對應的科進行處理;另一本在內閣,以備內閣隨時檢查。/P
後世公文也有專門的閱示頁,一般分成幾欄,每名看過公文的官員都要在上麵書寫意見、簽名及留下時間,有的還要特彆注明交某某閱覽,其實就和考成法有異曲同工之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