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提拔誰做吏部尚書,這個人選自然得足夠老,否則也鎮不住朝臣。
雖然老不代表能力強,反而因為年紀大了的緣故,可能能力還有所下降,但是隻要是科舉前輩就行。
官場上,中進士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中進士才是官場區彆前後輩的關鍵。
人選,張居正在剛才就已經想到了,他選擇了嘉靖十四年進士張翰,資格比他都老。
張居正和張翰並無太多聯係,不過此人早年和他老師徐階關係卻是不錯,算得上自己人。
徐階是鬆江府華亭縣人,而張翰則是浙江杭州人,兩地相距不遠,前兩年徐階出事兒,也是跑到浙江避禍。
隆慶元年的時候,張翰督兩廣軍務,之後高拱複職,為了針對殷正茂布局,將張翰從兩廣調離,去了南京掛上工部尚書的閒職,將兩廣軍務全權轉交給殷正茂。
之後兩年,張翰就一直在南京任工部尚書。
京城的官員,若是沒人提及,誰會主動考慮南京那邊那所謂六部。
但真要說起來,張翰這個南京工部尚書,其實也是有資格競爭吏部尚書之職的。
張居正在書房裡反複思考推敲,終於還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廷議之時,自己就舉薦南京工部尚書張翰出任吏部尚書,若是成功,不僅自己建立在朝臣心中巨大的威望,張翰因自己舉薦得到吏部天官,對自己應該也會感恩戴德才是。
六部因為管理朝中主要大事小情,所以推舉掌部尚書自然是重中之重,不能耽擱。
當初高拱就是以閣臣身份兼任吏部尚書之職,提拔黨羽門人,快速凝聚出一股勢力,張居正是不會讓這樣的事兒再次發生。
現在內閣次輔魏廣德,頭上不就帶著吏部尚書的加銜。
若是拖延了,萬一宮裡腦袋一抽,讓魏廣德兼了吏部的差事兒,那可就麻煩了。
於是在宮裡同意楊博致仕的第三日,內閣召集朝中四品以上及六科和都察院禦史三十餘位官員齊聚文昭閣內進行廷議。
因為隻是推舉人選,所以魏廣德隻是在那裡坐著,根本就用不到他發言。
該拉攏的人都已經拉攏,到時候把自己的名字列在支持朱衡的官員名單裡呈送上去即可。
因為朝中對此早有議論,所以很快就有人把朱衡和葛守禮的名字提了出來。
這兩人本來就是朝中為數不多有資格競爭吏部尚書之位的人,自然也沒人反對,所以廷議中很輕易就成為候選人。
整個明朝,廷議或者朝議是很普遍的,其中朝堂議事,說白了就是君王的日常早朝。
明朝的廷議製度,其實是古代處理國家大事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說廷議製度並非明朝獨有,但明朝的廷議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那麼明朝的廷議製度有何特點呢?
那就是明朝的廷議是為皇帝作決策提高參考意見的,所以皇帝一般不出麵,隻是由內閣會同五寺、六部、都察院及六科給事中商議大政方針,推舉文武大臣,然後將情況具體上奏給皇帝,由後者裁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