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應龍坐在自己王宮大殿的王座上,在他麵前擺著一副巨大的簡繪地圖,非常粗糙,隻是勾勒出山川和河流,剩下就隻有幾個城市的大概位置。
若是交到大明這邊,怕是多半認不出是個什麼東西。
因為,上麵記錄地名和山河名稱都是用的緬文,大明官員就算拿到也都是看不懂上麵的文字。
緬語是漢藏語係藏緬語族中最大的語言,也是漢藏語係中分布最南的語言,使用區域分布於中南半島西部,,以伊洛瓦底江流域為中心,遍及緬甸14個省邦,是緬甸各族人民的共同語。
從曆史上講,緬族的最早源頭來自於新石器時代的西羌,文化類型上屬於黃河中、上遊流域的馬家窯文化,與華夏族的文化源頭仰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而血緣上與緬族起源直接相關的,則是西漢時期活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四川盆地一帶的原始藏緬語部落犛牛羌。
30004000年前,犛牛羌的先民沿著丁字形“民族走廊”從黃土高原南下後,在川西、滇北一帶繼續發展,分化出包括緬人先民白狼羌在內的越嶲種等諸多部族。
公元79世紀,先緬人在南詔作短暫停留後再次南遷,進入今緬甸境內。
他們以緬甸中部的叫棲地區為中心建村立寨,逐步發展壯大,最後終於在1044年打敗本地的孟族,建立起了有史料記載以來的第一個緬人王朝——蒲甘王朝。
從此,緬族雄據緬甸,成為緬甸境內最為強大的民族。
雖然同根同源,但是緬族人也在脫離漢藏文化圈後,發展出自己的文明。
成化五年,雲南緬甸宣慰使司宣慰使卜剌浪,遣陶孟剌牙等來朝,貢金銀器皿象牙等物,賜宴及襲衣彩叚等物有差,仍命剌牙等賫敕並文錦紵絲紗羅等物歸賜卜剌浪及其妻。
按製度,朝廷製作了勅文讓使者歸諭土司,而漢語勅文由四夷譯館緬甸館製作譯文附於勅文後。
然而有趣的是,這篇譯文竟然全文為使用緬文字母拚寫的音譯,並非正確的緬語翻譯。
也就是說,緬語敕文使用的是緬文字母拚寫而非緬文。
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史書上並未記載,但是也不過就是兩種可能。
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當時緬甸譯館的緬語水平可能比較有限,僅限於《緬甸譯語》中有限的詞彙對譯,無法完成全文翻譯。
另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或許是緬甸宣慰轄地緬人、撣人、漢人混雜,語言使用的情況比較複雜,宣慰本人或其使臣並不一定就使用緬語。
但不管那種結果,其實都或多或少顯示出大明對緬甸了解其實有限,否則很難解釋在朝廷官方文書裡不使用緬文而是用緬文字母拚寫。
也正是因大明對緬甸不夠上心,所以才導致了今日緬甸局勢的失控。
莽應龍在王座上思考良久,終於還是下定決心,按照最初的計劃進行下去,也就是先取木邦,再下孟養。
不拿下木邦,他始終還是不能安心,擔心他在和大明交戰的時候,木邦選擇支持大明的話,就會從他側後方對他的大軍構成威脅。
徹底征服木邦,陳兵孟養城下,即便大明有了反應,戰事也隻會控製在孟養,而不會威脅到他的統治核心區域。
“來人。”
打定主意,莽應龍也不再耽擱時間,打算儘快結束對木邦的戰事,好早些開始對孟養,甚至是大明的軍事準備。
當手下進來後,莽應龍從懷裡摸出一塊象牙雕刻的牌子,遞了出去。
“馬上去命令罕虔和景宗真,讓他們帶兵從東西兩路進攻木邦”
在莽應龍忙於調兵,指揮對木邦戰鬥的時候,俞大猷的船隊也已經走過大半的航程,距離呂宋不過數日光景。
成天麵對茫茫大海,即便是水師官兵這種已經習慣這樣生活的人來說,也是無趣的很。
因為雖然水師官兵也是長期漂泊在大海之上,但平時船隊巡視海疆也多是靠近大陸航行,幾乎從未出過如此遠海。
用後世的話來說,如果不考慮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話,大明的水師其實隻能是一支褐水海軍,綠水海軍都算不上。
後世對海軍的作戰類型用海洋地理學進行區分,通常是細分為:內河海軍、褐水海軍、綠水海軍和藍水海軍四種類型,其中後三種類型的海軍是現代海軍的主體。
在最靠近陸地約200海裡以內的海域,由於海水中混雜了泥土而呈現黃褐色,被國際海洋界冠以“黃水”或“褐水”的俗稱。
從褐水區域的終點延伸至數百海裡以上的區域,海水較“褐水”純淨,而被定義為“綠水”。
“褐水海軍”和“綠水海軍”是指以主要在“褐水”和“綠水”等靠近海岸的大陸架海域活動、依靠大陸基地支持的海軍力量,主要任務是保衛本國海岸線安全,因此又被稱為“沿岸防禦型海軍”和“近海防禦型海軍”,“褐水海軍”和“綠水海軍”裝備以陸基武器和輕型艦船為主。
綠水區域以外的深海區域,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專屬經濟區和毗連區,海水相對“褐水”和“綠水”較純淨,受陸地雜質影響少,海水基本呈藍色或藍黑色,因此被稱為“藍水”。
以藍水海域為戰略重點的國家海軍力量是“藍水海軍”,藍水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本國的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與威脅本國海洋安全的敵對勢力在外海較獨立地完成作戰任務。
藍水海軍具有兵力投送的性質,可全球部署,規模龐大,自給能力較強,裝備以大型水麵艦艇為主,一般都擁有可實施水麵、水下、空中立體火力打擊和兵力投送能力的航母艦艇編隊。
藍水海軍應具有對潛對空對麵威脅的防禦能力、長時間長距離的後勤補給能力,且能在特殊環境下仍有作戰能力。
實際上到了後世科技極為發達的時代,也僅有少數國家有實質的藍水海軍,大部分國家處於褐水或者綠水海軍的階段,即便有所謂的專屬經濟區,但大多影響力有限,也算不得是藍水海軍。
另外,海軍屆還有種界定綠水和藍水區彆的說法,就是看艦隊內是否有航空母艦的存在。
因為航母是保障艦隊遠洋作戰的基石,所以許多國家海軍實力倒退,從有航母到沒有航母後,往往內部就會認為已經不再是藍水海軍。
如1980年初,澳大利亞為墨爾本號航空母艦的存留爭論不休,高級海軍人員警告:“沒有航空母艦,澳大利亞容易受到各種威脅。”
而一位前海軍參謀長則對外聲稱:“失去墨爾本號航母,澳大利亞將不再是藍水海軍。”
雖然未有明確定義,但多數觀點還是認可航空母艦存在的必要性。
當然,在十六世紀的大明,連戰列艦的概念都沒有出現,自然也不存在航母因素。
現在的大明水師遠航南洋,實際上已經算一支藍水海軍,隻不過因為是首次,所以南海水師官兵多少還是有些不習慣的因素。
畢竟,他們航行到了這裡,已經是真正脫離了海岸線的束縛。
“蹬蹬蹬”
腳步踏著樓梯的聲音從背後響起,站在船樓上正在遠眺呂宋方向的俞大猷回頭看了眼,是身邊親兵端著一個盤子上來。
“老爺,這是牽風船今早捕撈上來的漁獲,聽說收獲還不錯,一網下去收上來不少海魚。
這是其中最大的一條大黃魚,嘿嘿”
那親兵獻寶似的把手裡的盤子端到俞大猷身前晃了晃,又笑道:“按老爺的喜好,廚子都料理好了,我就緊吧著給你送來。
嘗嘗味吧,聞著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