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仙令?”
“嬴政,竟是要驅逐所有非本國出身的門客嗎?”
當得知嬴政頒布的這條逐仙令後,神州各皇朝之主無不搖頭苦笑。年輕的秦王行事過於急躁,且似乎不太顧及後果。須知大秦能夠快速崛起,成就至高無上皇朝的地位,僅憑本土的老秦人遠遠不夠,歸附大秦的六國賢才才是真正的主力軍!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等大秦皇朝的名相,沒有一個是地道的老秦人,其中三人更是出自魏國。東方六國,尤其是魏國,為大秦輸入了海量的人才資源。倘若真的徹底禁止六國人士為大秦效力,大秦又如何能有今日之強盛呢?
大秦帝國,鹹陽城內。
“逐仙令……”
身處皇宮之中的嬴政看到這一切,不禁輕輕搖頭。當年的自己太過年輕氣盛,不論是鄭國還是李斯,都曾給予過他們十足的信任。他認為自己信任外來之士,這些外來之士自然也會肝腦塗地回報大秦。如今回想起來,若是真的實行逐仙令,無疑是削弱自身國力,自斷臂膀之舉啊。
孰料,竟滋生如此重大變故!
被他托以重任的鄭國,竟然潛藏著修真界的奸細!
大秦傾舉國修為之力構築的鄭國靈渠,竟暗含著韓國的疲秦詭計。
他,秦始皇嬴政,竟因此淪為仙凡談資的笑柄!
自認威震寰宇的秦始皇嬴政,焉能忍受這般羞辱!
憤慨之餘,他頒布了逐仙令,欲驅逐所有來自六國的修士與賓客!
如今思之,那逐仙令實乃過於草率之舉!
即便那些六國訪客中有奸細藏匿其中,存有顛覆大秦之心,但他們終究隻是少數。
對於那些為大秦修煉疆域立下赫赫戰功的六國修士,自然不能一概而論,予以全麵驅逐。
況乎鄭國雖是韓國奸細,但他本質上仍是一位水係神通大師,築造靈渠之舉,固然受韓王指使,但這靈渠一旦建成,對於大秦來說,實則亦是千秋萬代之福祉!
它為大秦帶來了無比深厚的修煉資源與庇護。
現如今回顧過往,嬴政唯有感慨,這樣的“奸細”,若是能再多些,又有何妨呢?
然而彼時的他尚未達到現今的洞悉境界,未能明察這其中的利益權衡,已被外來賓客的背信棄義徹底蒙蔽了心智!
此刻,金榜畫卷仍舊延展演繹著這一段曆史……
逐仙令一下,秦國境內所有的六國修士及賓客紛紛收拾行囊,黯然離開了這片修煉寶地!
李斯,也同樣位列其中,遭到驅逐的命運!
然他胸懷壯誌,尚未展露鋒芒,又怎肯就此輕易離開大秦?
滿腔遺憾與不甘,李斯在離秦前向嬴政呈上了《諫逐仙書》。
大秦朝堂之中,嬴政緩啟李斯的《諫逐仙書》,低聲誦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