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還沒有農業機械,農業化肥出現的時代,精耕細作這個詞隻是那些有幾畝薄田的普通農戶的最好寫照而已,對於佃戶們來說,一來地主不會也不肯一人一地的讓他們精耕細作,佃戶們也不希望地主老爺這樣安排,否則按現在的畝產量,交完田租,他們得餓死,也就隻能拋荒逃亡加入流民隊伍了。
一夫百畝許是誇張修辭,但一夫十幾畝卻肯定是有的,繁重的勞動和忍饑挨餓,導致他們加入流民隊伍的也許就差積勞成疾的一場大病而已了。
尤其是到了明末,微操小能手崇禎皇帝的一係列操作,更是人為的大量製造了許多拋荒的流民,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不受政府控製的大量失業聚集人群,都是推翻這個政權的頭號大敵。
明末小冰河時期,本來糧食就已經不足,加上王朝通病的土地兼並,佃戶們徘徊在溫飽線上掙紮,崇禎搞垮魏忠賢之後卻聽信文官的忽悠,停了礦稅,本來就是年年赤字的財政,好不容易有了一項收入。
這一搞,軍餉首先就出問題,本著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軍餉沒了,那就加稅,但你架不住人家地主士紳來一記乾坤大挪移,轉加攤派,活生生把徘徊在溫飽線上的佃戶和自耕農給直接逼的逃亡了。
就崇禎朝那種士紳酒肉而佃戶吃糠的環境下,就是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張自成,劉自成等跳出來帶著那些餓瘋了的流民反了他老朱家的天下。
所以朱翊釴才更加明白張居正這個改革者是多麼的不容易,儘管他寬以律己嚴以待人,改革上也是給大明上了條稅銀的補丁,督促屍位素餐的官員的考成法雖是鞭策,但卻有效且短暫的遏製了兼並勢頭,提高了官員的工作效率。
儘管這條補丁後來隨著大明這個官僚係統運作導致的垃圾不斷疊加,開始失效,但張居正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敢於走出全國推廣一條鞭法這一步,也當得起治世之能臣這一稱呼了。
但是對於朱翊釴來說,土地兼並問題要搞,商稅更是不搞不行,沒錢,大明朝廷就隻能當一個大國小政府,統合不了全國的資源流動,調動不了各地的存糧,流民隻會越來越多,問題隻會越堆越多,最終直接爆發。
遼東的我大清,對於大明來說,不過是又一個蒙元韃靼而已,隻要安撫住流民,即使是萬曆時期,僅靠礦稅這一條財源,大明就能直接一巴掌打我大清直接給拍懵。
你沒錢拖欠工人工資,工人都能給你磨洋工,更何況拖欠邊軍那幫丘八了,誰會幫你賣命打韃子,活著都沒軍餉,還指望死了朝廷給撫恤?
就這樣一場場的敗仗打下來,不僅僅是老百姓開始怕了,就是連那些當兵的都被這一次次失敗給整的見了韃子未打先驚了。
想想解放前的舊中國和明末何其的相像,財政吃緊,軍隊供應不足,連連敗仗,正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軍隊一旦失了誌氣,便如喪家之犬一樣,幾個人能把百十來人當狗攆著跑。
如果不是偉人橫空出世,可能天朝就會再次上演明末時我大清入關時的場景了吧,一旦讓小鬼子站穩腳步,可能你我現在就是在說倭國語言也未可知也。
喜歡大明日不落,開門,自由貿易,開門,自由貿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