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貝京這個時候突然說道:“這兩個人在探討到底是哪個國家對火箭發展作用更大;而且還是邊探討、邊拚酒那種;自然而然就開始放飛自我。”
其實對於火箭而言,德國可以說是與其淵源頗深;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德國就已經開始研究火箭技術。在他們成功研製出液氧和石油燃料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之後,便嘗試著將火箭技術用於軍事裝備,開始著手研究導彈武器。
在德國科研學家的努力之下,彈道式導彈v-2以及飛航式導彈v-誕生。其中v-2導彈在戰爭時期給英法等國造成了相當嚴重的打擊,麵對v-2導彈展現出了各種優勢以及戰略意義;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垂涎不已。
因此德國戰敗之後,美國和蘇聯便開始搜刮起德國的火箭技術來。當時的蘇聯慢了一步,當他們開始行動的時候,美國已經將德國的大批火箭技術相關設備以及設計圖稿據為己有,俘虜了絕大多數火箭專家。
等到蘇聯正式掌握德國的火箭基地的時候,就隻剩了些零散的火箭部件、殘損的文件稿紙以及一些直接價值不大的設備之類的“殘羹冷炙”。直到最後蘇聯也沒有得到相對較為完整的v-2火箭的技術文件,可以說蘇聯想要複原v-2火箭要遠比美國困難。但是蘇聯並沒有就此氣餒,經過對殘存資料的整合以及相關研究進程的探討以後;蘇聯決定從人才、資料和設備上著手複原。
為了吸引人才,拉貝研究所決定用優渥的待遇來吸引德國相關技術的人才,不過如此,蘇聯本國人才也積極參與其中。當時蘇聯的火箭技術複原隊伍中,德國人共有570人,蘇聯人則有733人,其中不乏優秀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這也是托尼-馮-科萬特底氣所在,畢竟蘇聯研究火箭技術,德國工程師是蘇聯的倍。
資料方麵就顯得比較困難,不過天無絕人之路,研究小組在布拉格意外發現了部分德軍檔案。其中就存有一些v-2火箭的重要資料,蘇德專家就這些已留資料展開了複原工作;最終成功複原出了v-2的技術文件。
至於設備則要比資料容易很多,蘇聯當時直接利用了德國原有的火箭工廠。在德國專家幫助下直接修複了這些工廠中的大多數設備,利用這些設備以工廠中殘存的火箭部件嘗試著組裝火箭。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v-2火箭被蘇聯成功的複原了出來。
成功複製出v-2火箭的蘇聯人當然不會滿意;加上人類社會又進入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從地球上已經爭奪到太空中;可以說各有千秋,隨著蘇聯解體才戛然而止。
托尼-馮-科萬特認為,蘇聯火箭技術;完全是在德國基礎上研發成功。如果沒有德國技術,他們什麼都不是。當然這些都是蘇聯解體之後,部分資料得到解密,普通人才得以了解。
可是亞曆山大-伏羅希洛夫認為,德國人隻是研發出v-2導彈;或許對於蘇聯火箭發展有一定積極推進作用,但並不是決定性的。真正讓蘇聯火箭技術崛起的是本國工程師——科羅廖夫。
至於德國頂級火箭專家,都已經跑道美國去。嚴格意義上來講,美國的火箭技術;能夠有今天的成就,離不來當年德國人打下的底子,以及培養的人才。但是俄羅斯火箭技術,可都是靠著自身努力才取得的成果。
如果沒有喝酒,一定不會聊這些銘感話題。不過現在來講,倒也無所謂。畢竟都是年輕人,最多是代表個人意見而已。
此刻兩個人徹底放飛自我,直接化身成為軍事曆史學家;列舉出很多數據,目的就是為了說服對方。好在邁克-科赫沒有插嘴,否則將會更熱鬨。不是他不想說,而是頭暈的厲害;根本就組織不起來一句完整話;就是想要插話,估計也插不上。
對此其他人倒也沒有說什麼,阿拉伯人在科技領域;始終沒有什麼發言權。至於英國人二戰期間是被火箭炸得最慘的國家,而且沒有之一。猶太人當中雖然有很多科學家,但都是為其他國家效力,畢竟當時以色列還沒有建國。
兩人邊喝邊爭辯,場麵還是很熱鬨。好在都有分寸,倒也沒有上升到政治高度;否則還真是一件麻煩事。
由於各種問題地址更改為請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麵,請下載愛閱小說app閱讀最新章節。
新筆趣閣為你提供最快的重生之時代征途更新,第五十六章徹底放飛免費閱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