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這個行業,也有許多明裡暗裡的競爭。
特彆是像陳仙姑這樣的沒有根基、沒有後台的野路子。
搬到王城附近的石落山後,陳仙姑發覺上門的生意明顯減少。
但她卻沒有後悔搬家。
樂餘村那邊,到底是離著陳仙姑原來的婆家杜家和娘家太近了。
以前的陳仙姑雖也時有生意,但賺的不多,大部分人家給點自家栽種的菜、糧也就是了。
勉強夠陳仙姑自己溫飽的,杜、陳兩家也看不上眼那點不值錢的東西。
如今找上門的貴人漸多,明眼人都知道陳仙姑掙到了錢。
也就是拿捏不準到底掙了多少。
陳家之前才借著邀請陳仙姑回去看侄子成親,旁敲側擊的打探了一番,沒直接鬨上門來。
對於哥嫂、弟妹的詢問,陳仙姑一概不承認。
但她知道,那些人可不會聽她一麵之詞,總會打聽出來點什麼。
陳家在當年她生活艱難時,想將陳仙姑二嫁了換取彩禮。
幸而杜家雖然不願意白養陳仙姑這麼個“喪門星”,也不願意自家娶進來的媳婦被娘家白領回去。
兩家因為陳仙姑的去留問題沒少扯皮。
最終陳仙姑從鎮上學了“技術”,把兜裡的餘錢一口氣花了個精光。
陳家那邊也沒有媒人願意趟這趟渾水,二嫁也就算了,還成了神婆。
哪家人會娶這種媳婦?
杜、陳兩家算是形成了個平衡,讓陳仙姑消停的過了這麼多年。
這次陳仙姑說走就走,離開的消息傳遍樂餘村時,她和時萋已經啟程了。
杜、陳兩家都沒反應過來。
之後即便知道陳仙姑新搬的住址,也沒敢追過去。
村中人對王城的地界,充滿了敬畏心。
生怕去了那邊得罪了惹不起的人物。
這麼多年接觸,陳仙姑也算多少了解了他們的想法,所以如今生意慘淡,陳仙姑也沒有多沮喪。
每日在院子裡侍弄花草菜地,偶爾做上一兩個小菜,過得悠閒自在。
她從小到大就是村裡生活的姑娘。
如果說不會侍弄莊稼就太假了。
在樂餘村不種,首先是她一個外來的,沒有那空餘的土地給她種。
其次是周圍村民送的菜就夠她一個人吃用了,再多的她吃不了,也不值什麼錢。
現代社會常說,打敗你的永遠不是同行,而是產品本身被顧客和社會所淘汰。
“大仙”行業也是如此,陳仙姑最初住過來的一段時間,找上門的雇主不多,大部分都被周邊同行接了過去。
但有些人家請了人、做了法事後依舊沒有改善現狀,不得不打聽更厲害的,重新請人。
大師這個行當裡,基本互相都有了解。
也會私下通氣。
所以當一個大師的法事沒用後,一些自覺與他差不多的,就會找借口推掉這種難搞的差事。
陳仙姑因之前在平民中積累下來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