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響領著另外二人拾階而上,“說到這遇仙橋啊,還有一個典故。”他來這五魚山,可不是毫無準備,早已在網上翻遍能夠查閱到的資料。
“據傳漢代有兩位方士王方平與陰長生,在平都山,也就是現在的豐都名山裡,潛心修行。最終在五魚山的遇仙橋得道成仙,白日飛升。”祝響將他查到的典故娓娓道來。
“那遇仙橋一定是個仙境模樣吧?”鄭釗一邊爬台階,一邊滿懷期待道。
“那是自然。”祝響在網上查閱到的資料都是這麼說的,不疑有他。
“要是景區能搞點乾冰造景,那必然是一副仙境模樣。”祝響對這個景點亦是十分期待,畢竟遇仙橋可是仙家遺跡,絕不是那些人工建造的庭樓廟宇能比的!
祝響率先爬完樓梯,他剛剛含笑站定,就見到了所謂的遇仙橋,“呃?”他臉上的笑容,也隨之凝固。
鄭釗緊隨其後,“快讓我看看遇仙橋長啥樣?”
李繼溪從容而來,“你們都呆在這裡乾嘛?”她順著他們目光的方向看去,旋即麵色古怪道:“這就是遇仙橋?”
他們眼前的遇仙橋,就是單純的兩塊石板搭在一道溝壑上。溝壑不深,底部鋪有一層淺淺的水流。要說它是小溪,都算得上是恭維。
“很...樸素。”李繼溪客觀評價道。
祝響嘴角一抽,“我怎麼覺得是簡陋?”難怪網上隻有關於遇仙橋的文字介紹,沒有任何實地照片。
“是炒雞簡陋!”鄭釗認真道。
上到此處的遊客,大多都果斷踏橋而過,不帶半分留戀。而少部分遊客,則是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在寫著遇仙橋幾個字的立牌旁邊,草草留影。
祝響不準備在這裡浪費時間拍照,而是選擇與大部分遊客一樣,直接踏橋而過。遇仙橋的兩塊石板上長有些許青苔,但好在表麵刻畫有浮雕與凹槽組合形成的紋路,不至於讓人打滑。
接下來的一路上,鄭釗依舊是逢廟必拜,直到走到山頂終點。
山頂建有整個玉皇聖地裡最核心的建築,玉皇殿。但鄭釗的目光卻被另一個建築牢牢吸引住目光,“哇,這個頭是真的大!”他趕緊跑到玉皇大帝頭像跟前,以幾身丈量起這尊頭像的高度。
祝響用手掌搭在額頭前遮蔽陽光,抬眼朝玉皇大帝頭像望去,“是夠大的,我都要巨物恐懼症了。”他們在山下時,就已能夠看到頭像的上半部分。現下身臨其境,更是感歎古代工匠的優秀。其規格,甚至要比旁邊現代才建造的玉皇殿,還要高出大半截。
祝響與李繼溪往後退出去好遠,才堪堪將玉皇大帝頭像的全貌儘收眼底。
這尊人工雕刻出來的玉皇大帝頭像,雙目微閉,麵容平和,氣度雍容。頭像整體呈現淡黃色,頭頂戴有平天冠,平天冠的冕綖末端有十二支冕旒垂下,儘顯尊貴。
“我記得在道教傳說中,玉皇大帝是修煉了很久很久,才當上三界之主的?”祝響對李繼溪閒聊道。
李繼溪點點頭,“玉皇大帝共曆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這麼多?”祝響一驚,“這加起來得有多少年?”說罷他就要掏出手機,找計算器來計算。
“大概兩億多年。”李繼溪算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