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演講者名叫陳凱,他父親陳誌國的工廠位於鵬城水貝珠寶工業區,以加工鑽石產品為主,工廠有員工近200人,多為一些地方性珠寶品牌做代工。
據陳凱介紹,加工鑽石遠非想象中那般暴利。以鑽戒為例,按照加工工藝的不同,一枚鑽戒的加工費用僅為30~50元。
一克拉以上的鑽戒,加工費最多也不過三四百元。
近年來,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珠寶加工企業除了加工費之外,最多也就是10%~15%的金耗。
在整個珠寶產業鏈上,除了終端商場由於手握渠道的優勢,能夠“旱澇保收”之外,無論是加工企業還是珠寶加工商,普遍麵臨著盈利不足的困惑。
陳凱坦言,受傳統渠道成本高企的影響,他的父親也開始“觸網”,向電子商務渠道尋求發展。
但僅僅半年之後,父親就關閉了自己的網店。因為他發現,在網購中,決定消費者購買意願的最重要因素還是價格。
但是,假貨橫行,鑽石鑒定機構滿天飛,導致網上鑽石成了“假貨”集中地。
陳誌國曾經致電一家珠寶鑒定機構,詢問能否把VS級的鑽石鑒定為VVS級,鑒定中心男士坦言:“級彆我可以隨便給你寫,但鑽石不能太離譜,不然你也沒辦法賣。”
所以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鑽石網絡銷售徹底被壞了口碑。
國內像這種有資質的第三方“鑒寶機構”至少有上百家。所以傳統渠道也麵臨這樣的困境。
所以,即使成本高企,珠寶銷售最好還是以傳統的方式進入商超或者店麵銷售為主。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品牌溢價。
在品牌溢價上,港城品牌和全國性品牌可以達到珠寶零售價的20%以上,而知名地方品牌可達10%-15%。
支撐起這些品牌的,除了曆史積累,更需要高昂的市場推廣費用,對於普通珠寶企業,想在短時間內打造一個足夠有溢價能力的珠寶名牌並不現實。
這就又衍生出一種珠寶行業的捷徑–“傍洋牌”。
陳凱坦言,你很難說這種做法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因為這些“傍洋牌”的珠寶經銷商,其品牌注冊地有很多的確是在國外。
但有了“洋品牌”身份,在銷售的過程中,經銷商會刻意隱瞞其產品產地,同時還會給自己的產品穿上“南非鑽石,比利時製造”等光鮮內衣。
我父親從事珠寶加工十幾年,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同一時期接到不同客戶的訂單,其中總有幾款產品與當季知名品牌的熱銷款大同小異。
陳凱介紹,目前國內市場上的各類珠寶品牌中,真正有設計能力的,隻有國外知名品牌和港城品牌,以及幾家較大的全國性品牌。
設計從來都是珠寶行業的靈魂!
陳景雲開口問道:“如果我自創品牌,全程從你父親那裡拿貨?我在龍城開一家店,在京城開一家店,預算會是多少?”
陳凱回複到:“陳總,如果是龍城進貨需要最低300萬,裝修、員工、廣告、宣傳加上品牌…”
“自創品牌有可能投資血本無歸,不如就傍洋牌,回款周期較長,如果一切順利投資回本大概時間是兩到三年。”
“但三年之後,隻要能堅持下來,年平均投資回報率是50%左右。”
“大概算下來,龍城需要至少一千萬,京城是它的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