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開始規模很小,收養的人也沒幾個。
英宗嘉祐八年(1063)又建南北兩院,每院蓋房舍五十間,至少收養三百人,算是朝廷給下了死命令。據記載,每年由皇家內藏庫撥款五百萬錢,後來增值八百萬錢。
到宋徽宗時期,改福田院為居養院,主要收養對象為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各州府以及主要縣,儘皆設置,並且朝廷派遣專人巡視,發現就收養,如果有遺漏,會給地方官問罪。
按照規定,每人每天發放米一升、錢十文,不敢說吃好,可是基本上能夠保證溫飽。另外,到了冬天,每天多加五文,用以給這些人購買柴碳。
當然,兒童的供應,則是按照這個標準減半。
如果是九十歲以上,那每天會增加二十文錢的醬菜錢,冬天給發寒衣被子,夏天發放布衣。
若是活到了百歲,那可就厲害了。
據記載,大觀二年(1108),荊南府枝江縣的居養院中,有一位老人已經一百零一歲,知府席震親自探望,並且上報宋徽宗趙佶。
朝廷對此尤為重視,徽宗親自下旨,除了正常供給,每天要供給三十文錢的醬菜和肉食,冬天發放棉絹的衣服和被子,夏天發放單絹被子和衫褲等等。
現在的臨安府也有居養院,每年由內庫調撥十萬兩銀子以上的錢米。
除此外,還有元佑五年(1090)設置的安濟坊,專門收養看不起病的窮人,由官府撥款請醫用藥。
總體而言,大宋朝在社會福利方麵的政策還是比較完善並且人性化的,但是,朝廷每年花費的確不小,可問題是這些錢層層盤剝,到了地方之後基本上就剩不下什麼,哪怕剩下的這點兒,也很難落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所以,百姓想要過得好,不僅需要政策,還要有監督手段以及施行政策的官吏,否則,也不過是朝廷空耗銀錢,肥了一部分人而已。
張浚吃了口茶,“高大人以為,何人監掌此事?”
“便讓保寧軍承宣使韓誠韓大人總理此事吧!”
這事兒雖然沒太大實權,可油水不少,而且做好了容易出成績。
張浚明白了,自己想用邊知白,高柄的交換條件便是韓誠。
“可,既如此,便將薛弼致仕以及委任之事擬奏陛下,至於那漏澤園之事,便由高大人擬奏吧。”
“如此最好!”
邊知白最早是在地方鹽茶司任職,後來到戶部任職,還擔任過戶部侍郎,而後又權將作監、直學士院,擔任吏部侍郎資格沒問題。
這人名聲不顯,不過其族也算是世代為官,他父親叫邊裕,祖父邊珣。
邊珣有個外甥叫陸佃,陸佃有個兒子叫陸宰!
請問,邊知白是陸遊的什麼親戚!
要不說這些士族大家強大呢,以邊家和陸家來說,實際上還真算不上大族,可是這枝枝叉叉的關係,卻是蔓延極廣極深,可想而知,那些頂尖的士族大家是如何恐怖。(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