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舞會不需要多餘的觥籌相錯。
美麗的少女與英俊的男子隔著兩層薄薄的麵具,相擁在典雅悠揚的魔改版基督教聖曲下翩翩起舞。
奧地利人改編了原本的宗教歌曲,填入新的更貼近生活的歌詞,調用更富有節奏感的曲調,形成了具有鮮明奧地利特色的基督主義文化。
在十六世紀之前,歐洲的音樂文化與基督教息息相關,近代繁榮的歐洲音樂大多起源自民俗樂曲與格裡高利聖詠——一種樸素的拉丁語唱詩,歌詞大多出自聖經原文,沒有伴奏,沒有固定節奏,以平緩的吟唱的單聲部曲調為主。唱詩班最常吟唱的應答聖歌(reponory)和歐洲最古老的長詩歌調(palmtone)都屬於這類樂曲。
相較格裡高利聖詠,宮廷雅樂和民俗樂曲則沒有明確的規範,放牛郎人手一根的木長笛是民俗樂曲最常見的伴奏。而後世舉世聞名的諸如提琴(violin)、吉他(guitar)、鋼琴(piano)大都是未來才被發明出來的新鮮玩意兒。
不過這個時代的歐洲人也不是沒有獨屬於他們的傳統樂器。
宮廷樂師的柔荑指甲溫柔地拂過密集的琴弦,輕靈的音符自其上悠悠飄揚。
樂師懷抱著一副半人高的裡拉琴,十隻手指靈動地左撥右弄,一曲曲華美的樂章傾瀉而出,跳動的音符仿佛為聽眾提供精神上的按摩,令聞聽的宴會客人舒服地眯起眼睛。
這是流傳自古羅馬、古希臘時期的傳統歐式豎琴,在歐洲人被稱為豎琴,而在東方也有類似的樂器,稱為箜篌。
裡拉琴不僅是宮廷雅樂不可多得的主旋律,更是吟遊詩人傳頌詩歌的幫手,他們會用一種名為“巴蒂克”的小型豎琴為自己的故事添加伴奏。
彈琴吟唱的詩人,美麗的侍者女孩、麵臉胡須的老板與八方的旅人,是酒館最靚麗的風景。
形形色色的賓客在悠揚聖歌的襯托中自在舞蹈,相擁旋轉。
朱利奧拿出事前準備好的花束,扭捏地遞到艾麗莎麵前。
“哦,唔,那個,這個是……”
他囁嚅著說不出話。
艾麗莎笑了笑,把接過花束,隨手插在桌子上的花瓶裡。
朱利奧見狀失落地低下頭,雙手無力地耷拉下來。
而她接住了那雙粗糙卻溫暖的大手。
“要跳舞嗎,意大利人?”
雅各布孤身一人坐在酒桌邊喝著悶酒。
他最好的兄弟現在滿腦子都是女人,把他冷落在一邊,真是過分。
不過,朱利奧已經二十一歲,確實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
艾麗莎雖然平時偶爾有些跳脫,但本質是位善良的好姑娘,雅各布反而擔心朱利奧配不配得上人家。
“哎,但願他彆被甩了。”他憂心忡忡地灌下半杯麥芽酒,“靠,甜死了,誰放的糖。”
霍夫堡皇宮的花園足夠龐大,容得下更多的客人。受到邀請的不止有貴族和商人,就連居住在維也納城的學者與學院學生們都得到了邀約。
一張茶幾兩邊,兩名觀星家正在就“腳下的世界究竟是橢圓形還是正圓形”而激烈地爭論,罵著罵著,話題又轉到了“到底是太陽圍著地球轉還是地球圍著太陽”。
旁邊坐著的數學家喝著酒,聽得膽戰心驚,把屁股往遠處挪了挪,默默計算著自己被牽扯進去的概率。
一名的巴伐利亞詩人憤然將酒杯砸在桌子上:“你們兩個,不要害得大家參加不了舞會!”
“就是就是,要作死去外麵,血彆濺我身上。”旁邊的萊茵蘭詩人附和道。
一名希臘醫學家拿起一塊白麵包:“能給我蘸蘸麵包嗎,聽說人血可以治療中風。”
兩位觀星學者不甘地停住了嘴,二人相視無奈一笑,長歎一聲:
“哎,羅馬。哎,宗教。”
江天河一進宴會廳,就被擺滿環形大餐桌的甜點和美食勾去了三魂七魄,現在正坐在桌子旁,將多日來試驗進展緩慢的苦悶化為滿腔食欲。
而羅貝爾依然抱著他那個破盒子,眼巴巴地望著往來的貴族。
許多人被他的鷹鉤麵具和晶瑩的眼神盯得頭皮發麻,硬著頭皮簽下了捐贈協議書。
羅貝爾的嘴角在麵具下勾起得逞的弧度。
很好,保持這個勢頭,莫說一間孤兒院,就是一棟新的神學院都快有了。
“你是……主教大人?”
一個驚訝的女聲在他身後響起。
天主修道士打扮的艾伊尼阿斯與修女打扮的加布裡埃拉站在他的身後,他們的臉上都沒有麵具。
“你們怎麼不戴麵具?”
加布裡埃拉叉著腰,不爽地責備道:“不知道誰家的主教翹掉了平安夜的彌撒活動,害得我和爸爸還要替你值班,你倒是挺樂在其中的呀?”
“確實。”
羅貝爾發自內心地說道。
“我巴不得天天開舞會。”
這樣就能有無窮無儘的善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