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
一發箭矢掠過克裡斯托弗耳畔。
他冷靜地俯身,挺矛,斬將,奪旗。
一名波蘭步兵蓋特曼以比純愛戰士更快的速度應聲倒地。
蓋特曼(Гeтьmah)是一種古老的指揮官體係。最早見於胡斯戰爭時期的捷克軍團,後傳到波蘭,最終為哥薩克人繼承。
哥薩克(ko3ákn)是東歐著名的雇傭兵兼逃難者聯合。
這個以三叉戟作為代表標誌的民族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稱作民族,這是一個由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羅斯、北歐和蒙古(韃靼)部族的逃難民雜糅而成的集體,這些無法忍受本國壓迫之人離開了故土,來到秩序混亂的東歐蠻夷之地,決心以自由的姿態生存下去。
這個一開始甚至連語言都無法互通的團體,在被四麵八方敵人的迫害與絞殺中抱團取暖,在漫長的歲月中漸漸擁有了自己的民族認同。假如每個流傳至今的民族都必然擁有一個難以磨滅的神話史詩,那麼“拒絕接受一切壓迫”就是哥薩克的建族誓言。
這些不同民族的人民最終拋棄了昔日的文化,改以“哥薩克”之名自稱,在突厥語中,哥薩克意為“勇敢與自由之人”。從民族的初始,哥薩克人勇敢追求自由的曆史就未曾停歇。
哥薩克人生活在距今五百年前的基輔,紮波羅熱,頓河和第聶伯河的大草原上,雖然冠以勇敢和自由之名,卻從未真正體會過自由。哥薩克部族被波蘭人和羅斯人瓜分,理所當然,和無數少數民族一樣,哥薩克被迫成為戰場上的炮灰。
但出乎意料的是,哥薩克民族仿佛天生為戰爭而生,這些“天不怕地不怕,奧斯曼蘇丹都敢罵”的遊牧騎兵一躍成為東歐最搶手的雇傭兵團,羅斯大公為了請哥薩克人打仗不惜重金收買。
由於長期和波蘭人混居,哥薩克人學走了“蓋特曼”一詞,這個詞語已在羅斯和波蘭的文化中消失,唯獨哥薩克將它保留了下來。
直到現代,雖然全世界大部分人都已忘了哥薩克叛逆與追逐自由的過往,可烏克蘭語中那仍代指著“首領”之意的“蓋特曼”詞綴,跨越數百年與後人相逢,仿佛還在無聲講述著曾經激情燃燒的曆史。
每個民族都書寫過獨屬於自己的傳奇,而有些傳奇直到21世紀仍未落幕。
今日,奧地利的克裡斯托弗也將為奧地利民族的輝煌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呀啊——”
他怒吼著高高挑起步兵蓋特曼的屍體,柔韌的矛身彎曲出將近三十度的弧線。
“敵將已被我斬殺!降者免死!”
“啊……”
“蓋特曼大人被,被殺了!”
波蘭士兵果然立即出現大規模動亂,至少上百人當即拋下武器落荒而逃,給波蘭左翼軍團製造了大量空檔。
奧地利軍士趁機搶占站位,進一步壓迫波蘭軍的陣型,一時竟逼得波蘭士兵上天無路下地無門。
全世界的兵法都有一條基本原則。
中國人講究窮寇莫追,圍師必闕,歐洲人也講究有限戰爭,軍事服務政治。做人留一線並不是適可而止的道德選擇,而是給落敗方留下一絲希望,防止出現魚死網破、兩敗俱傷的悲劇的純粹理性考量。
顯然,克裡斯托弗沒有悟到這個道理。
眼見前路和退路都被堵死,士氣已然崩潰的波蘭步兵驀地爆發出驚人的求生**。
他們發瘋一般向奧軍嚴絲合縫的陣型發起決死衝鋒,第一排的波蘭人毫不意外地被長槍紮成了刺蝟,可到了第二排,第三排,情況變得愈發混亂。
前排奧軍被屍體和活著的敵人壓倒在地,還有武器的波蘭人就割斷他們的喉嚨,武器丟失的波蘭人就張開血盆大口咬在奧地利人的喉嚨上,如野獸般撕咬著,嘶吼著,然後被一擁而上的後排奧軍揮劍斬殺。
哪怕奧軍中練度最高的皇帝禁衛隊也難以在如此混亂的戰鬥中維持陣型,何況克裡斯托弗的兵團。
在拋下生死,不計代價的波蘭人的衝擊下,戰線竟然奇跡般地向西回推。
克裡斯托弗的右翼兵團沒能如設想那般擊穿敵軍,反而被推回了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