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人性的人類與野獸存在哪些區彆呢?
或者說,共用相同一套遺傳因子,隻在編碼上有著微小差彆,陪伴蠻荒時代的野獸一同演化至今的所謂人類,和野獸的根本性差彆在哪裡呢?
人之所以異以禽獸者,幾希。
當呐喊嚎叫的胡斯戰士與耶尼切裡軍人碰撞在一起的刹那,獸性壓垮了卑微的人性,血液灌入大腦,世界血紅一片,除了眼前的敵仇,彼此眼中再無道德與正義。
為什麼殺戮?不知道。
為什麼戰鬥?忘了。
一群農民的兒子到幾千裡外去殺死另一群農民的兒子,值得嗎?也許吧。
當鋒利的屠刀劈至近前,任何人都不再有深思熟慮的餘韻,他們在生活中可以是商人的孩子,海員的孩子,農民的孩子,木匠的孩子。但在關乎性命的生死麵前,任何標簽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克哈比,來自遙遠的撒馬爾罕的小領主家庭,黑羊王朝的大軍覆滅了他的國家,他便漂泊輾轉來到安納托利亞,成為耶尼切裡中少有的波斯人。
約瑟夫·維格,土生土長的維也納本地人,父親是行會成員,擅長溝通工匠與官僚間的矛盾。父母去世後,恰逢皇帝征召,他懷抱著對聖地的憧憬義無反顧地加入十字軍,踏上了異鄉的土地。
兩個本該永遠無緣的陌生人,因為戰爭於此相逢。
“喝啊!”
約瑟夫抬腿踢翻敵人,拔出匕首插進了他的頭盔與胸甲之間,割斷了他的喉嚨。
“第一個!哈哈哈!”
他拽掉敵人的頭盔,割下他的耳朵作為戰利品,還沒等他開心幾秒,另一個耶尼切裡士兵便跳至身前。
克哈比表情複雜地看著躺倒在地上的屍體。
死者是與他同連隊的戰友,一個從小被抓進軍隊的希臘貴族之子,但請不要誤會,他一點也不同情那個整日謊話連篇的外鄉人,他隻為無休無止的戰爭以及無法從漩渦中逃離的自己而感到悲傷。
“哼,怎麼,要給同伴報仇嗎?”
約瑟夫咧起嘴巴,嗅了嗅匕首刃上的血腥。
克哈比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也不在乎。
他拔出彎刀,沉默著砍向約瑟夫的大腿,被對方後跳躲開。
“噢喲,真是好險。喂,你這家夥居然招呼都不打一聲就砍人,太沒素質了吧?”
克哈比不理解為什麼這個白皮膚的歐洲佬在戰鬥裡還敢分心聊天。
但他並不討厭這種自大的家夥,敵人的傲慢往往是通往勝利最好的墊腳石。
任憑約瑟夫如何鬼扯,他依然一下又一下地揮動彎刀。
約瑟夫討了個沒趣,終於也收起玩樂的態度,一來一回地與之交鋒,難分高下。
克哈比不認為自己會在近身戰中落於人下,但他驚愕地發現附近的戰友都在以緩慢但持續的速度後退,儼然抵擋不住奧地利人的決死突擊。
忽然,他看見不遠處的一名戰友被敵人的大力士拋上了天空。
刺劍傭兵團的卡特羅恩在敵軍包圍中宛若遊龍,以一根手臂粗壯的大鐵錐作為武器,一邊揮舞一邊嚎叫,鬼神般的姿態令奧斯曼軍士莫敢近身。
和歐洲流行的“模塊化”板甲不同,奧斯曼帝國配備給帝**人的盔甲是一種起源於兩河流域波斯的“板鏈甲”——在鎖子甲的基礎上,將小塊的厚鐵片卡入固定卡槽,比板甲更加靈活,製造工藝略微簡單,卻在防禦力上遜色了不少,磅數稍高的弓弩箭矢便能直接撐開鎖鏈的縫隙,傷害披甲者的身體。
即使是這樣板鏈甲,在奧斯曼軍隊中都隻有低級將官以上才有資格穿戴,普通士兵穿戴的依然是“曆史氣息濃鬱”的劄甲與布罩袍。當然,他們的對手也沒有強到哪裡去,板甲片不全和鎖子甲濫竽充數的情況比比皆是,連羅貝爾都已經習慣了。
卡特羅恩的鐵錐重達110磅,隔著鐵板都能把人活活震暈,何況防禦力猶有遜色的板鏈甲。
身著沉重全身板甲,揮舞百磅鐵錐,卡特羅恩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但奧斯曼人也有對付重裝敵人的手段。
一名齊米軍官在腰間作出拔槍的手勢。
卡特羅恩心下一驚,大團長的忠告言猶在耳:“無論戰技多麼高強的武士,血肉之軀在強弓硬弩與火槍火炮麵前依舊不堪一擊。”
他毫不猶豫地向前撲出,撞飛前方的敵人。
“嘭”的一聲槍響隨即響起,他原先所處的土壤被子彈打飛起一小片塵土,冒出一陣青煙。
齊米軍官暗罵一聲,手忙腳亂地清膛換彈。
卡特羅恩沒有給他開第二槍的機會。
他咆哮著揮動鐵錐,劈飛了擋在軍官身前的護衛,一錐砸在對方頭頂,顱骨炸裂,血光衝天,軍官的配槍自然也成為卡特羅恩的囊中之物。
“嘿嘿嘿。”
四周的耶尼切裡尖叫著散去,卡特羅恩得意地撿起那柄精致的阿拉伯手銃:“正巧老頭子生日快到了,禮物就決定是你啦。”
不遠處的另一方戰場。
趁克哈比分心之際,約瑟夫暗道好機會,毒蛇般的匕首蜿蜒出擊,刺入了克哈比腰腹護甲的鏈接薄弱處。
克哈比吃痛,踉蹌著後退幾步,愕然發現自己的右手失去了知覺,彎刀脫手落地。
“嘿嘿,我的這柄匕首可是塗有劇毒呀。”
約瑟夫露出缺德的笑容,下意識把匕首舉到嘴邊舔血。
“哦!好險好險,差點忘了這毒我也沒有解藥。嘿嘿,可憐蟲,你便安心地變成小爺成為貴族的踏板吧。”
卑鄙的……基督徒……
克哈比眼前一黑,摔倒在地。
約瑟夫急忙上前連刺十幾刀,徹底了解了他的性命,再行割下他的耳朵。
這個擁有自己人生故事與大好未來的穆斯林少年,就這樣稀裡糊塗地丟掉了性命。
“哈哈,第二個!”
在眾將全軍的激昂奮戰下,第二軍團的戰線從多瑙河岸邊奇跡般地逐漸回推,七千人左右的軍勢居然一時壓製住了穆罕默德親自統領的兩萬奧斯曼軍勢,呈全線大勝之勢。
身先士卒地衝鋒在大軍最前方的羅貝爾幾乎第一個發現敵軍的後撤趨勢。
他沒有感到喜悅,反而滿頭霧水。
敵軍軍人在訓練質量和紀律上遠強於己方,穆斯林的鬥誌也勝天主教徒多矣,唯一遜色的可能隻有盔甲防護力的短板,但也能靠廣泛列裝火槍的優勢得到緩解。
此役,他沒有對軍隊進行過多的指揮乾預,而是放任各支部隊的指揮官和普通士兵自行發揮。
他意識到一個自己這麼多年都沒有發覺的問題——他過度依賴掌心油畫的信息,以至於很少信任自己的將軍,連“前進具體步數”的命令都必須親自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