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坐在屋簷下,腳邊是一捆捆已經加工好的篾子。
他年紀很大了,行動起來非常遲緩,編竹筐的手都在不停的哆嗦。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雖然他的手在抖,但是編出來的竹筐板板正正的,非常整齊美觀。
這竹編製品,可是非常考究製作人的技術的。
我國的傳統竹編工藝品,其實是細分為兩大類: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
所謂的細絲竹編工藝,也被人們稱為“瓷胎竹編工藝”,主要流行於四川一帶,以精細見長。
這種工藝製作而成的瓷胎竹編工藝品,其竹絲厚薄均勻,緊貼瓷麵,接頭藏而不露,渾然天成。
這種工藝,它起源於清代中葉,主要流行於四川成都一帶,所出產的產品,大部分為皇室貢品。
清光緒年間,成都有位大名鼎鼎的竹編藝人,名叫張國正,曾經擔任過成都勸工總局細篾科教習。
他編製的全套竹編食具貢品,曾獲清王朝五品軍功獎。
而他所編瓷胎竹編餐具、竹絲帳,甚至參加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了博覽會的銀質獎。
粗絲竹編工藝分布就比較廣了,比較有名氣的有東陽竹編、閩西竹編、三穗竹編等。
常見的粗絲竹編工藝工藝品有竹編涼席、涼枕、筐、籃、搖籃等,它們的使用性強,通常用來作為各種生活用品。
這位老大爺所展示的,正是粗絲竹編工藝。
粗絲竹編工藝也是非常的複雜,主要分為材料處理、編織和收尾三個階段。
材料處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
這篾子可沒那麼好弄,要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才能製作出精細的竹絲來。
想要編織出來的作品是精品,製作的竹絲當然越細越好。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竹子一把把立在院中暴曬,曬乾後進行淋雨,再暴曬,然後存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