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後看著天幕,也是起了些心思,“天幕都肯定了蘇仙的才華,不知道陛下怎麼想……”
蘇軾在杭州雖然頗有政績,但是哪裡有在京中做官好?若是皇上能將人調回來做官是再好不過的。
一邊說話的向皇後也是這個意思,神色之間有些擔憂,如果真能把蘇軾召回京城,彆說她與太後,就是太皇太後也會高興的。
沒錯,蘇軾是一位“太後殺手”,宋仁宗的曹皇後,宋哲宗的高皇後,宋神宗的向皇後都是他的粉絲,此時這幾個人都在想著自家愛豆能不能回京呢。
【那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夜,明月當空,明明是一個應該團聚的日子,蘇軾卻與弟弟足足七年都沒有團聚過了。
他心中惆悵,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明。
於是,他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這首中秋詠月詞,似乎就也沒有什麼出名的中秋詠月詞了。】
“在我心裡是第一”
“也有寫的好的,但是比起來就有些遜色了”
“沒有人能超越他了”
宋朝之後的文人對這話沒什麼太大的感覺,畢竟蘇軾的《水調歌頭》之後,他們都不太寫這一類的詞了。
但是宋朝之前的文人就很是不滿了,這說的什麼話?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中秋詩詞一直是個熱門題材,很多人都曾寫過,其中不乏名篇,蘇軾的這一篇怎麼就能當第一了?
哼!天幕最好把這什麼《水調歌頭》給完完整整的講出來,不然……他們手中的筆奈何不了天幕,還奈何不了尚不存在的蘇軾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好詞”
“作的好”
不同於彈幕匱乏的誇讚之詞,天幕下的古人們卻逐句賞析起來。
“以月起興,以情為基礎,卻富含哲理,真是好詞啊!”蘇味道現在已經開心的要暈過去了,拉著杜審言就開始大誇特誇。
之前杜審言這個老東西,仗著自己的詩聖孫子,總是在他麵前炫耀,甚至還說些什麼要保養身體,督促兒子上進,好給自己的大孫子最好的雲雲。
現在他可是有機會“報複”回去了!
杜審言也是很給麵子,畢竟這詞寫的是真的很好,尤其是第一句,蘇軾並沒有直接描寫明月的美,而是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這把酒問天與屈原《天問》有相似之處,可見兩人的創作心理是脈絡暗通的。”
另一邊的李白也是感歎,因為他的《把酒問月》是這個調調,“起得突兀,問得離奇,恨不能與這蘇軾一見!”
唐人都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後來認為蘇軾和李白是“兩謫仙”,這兩人在某種程度上是真的誌同道合了。
高適:“蘇軾設想自己是月中人,才想著乘風歸去。太白兄,我瞧著,這蘇軾與你是一種人呢!”
李白笑道:“我與蘇軾不同,他向往明月卻更熱愛人間,若是我,我才不管這個,早就上月宮逍遙去了!”
高適:“從幻想上天寫到熱愛人間,糾結的是出世與入世,真是矛盾啊。”
……
白居易也在和身邊人說:“這種豁達開朗的詞,稱一句千古第一也是沒什麼問題的!”
本以為蘇軾在中秋不得團圓會很是憤懣和不滿,結果蘇軾卻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隻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裡也也可以通過明月,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古人一直都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麵的時候,就以精神相通。
“千裡共嬋娟”就是一種神交,這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