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初的時候,氣溫再次趨降,到了2世紀末期平均氣溫下降了2.5~3c,已接近現代的溫暖水平了,寒冷的氣候會引發各種自然災害。
而這時歐亞大陸的森林和草原開始逐步消亡,沙漠的擴張又帶來了炎熱與乾燥,使我國的西北地區引發了嚴重的饑荒。大批的饑民外出乞食,但即使外逃難以獲得有效地救助,最後走投無路的饑民參加了起義。
這樣惡劣氣候在王莽時期達到了最高峰,在王莽執政的那14年中,基本上每一年都會發生旱災,低溫霜凍和蝗災。
這次的氣溫突變,直到王莽死後數十年才基本結束。】
漢朝
劉徹自然是很厭惡這個竊國之人,但是他這也太倒黴了啊!
不對啊!他這是活該啊!自作自受!
其實劉徹很想說一句天罰的,但是天幕的講解中,已經讓他意識到了,是惡劣天氣會引發王朝亂象,而不是皇帝失德引發惡劣天氣。
果然……天人感應是有點坑皇帝啊!
明朝
崇禎此時都要哭死了,明明這倒黴天氣和他沒關係,但偏偏他是皇帝,他得承擔。
可是沒用啊!
祈福也祈了,罪己詔也下了,就是不下雨他能怎麼辦!
“天幕啊天幕,你可能幫幫我?可能救救大明?”
【東漢前期,氣候開始由乾旱轉向濕潤,這很利於農耕生產,這樣適宜的氣候持續了數十年。
到了東漢中期,氣候又變得乾燥起來,氣溫也開始下降,區域生態質量逐步惡化,關中小麥減產,漢人大批從原來的屯墾區開始內遷。
漢安帝即位的十九年間,全國共計發生了水災11次、旱蝗災害各七次。
到了順帝之後,農民起義逐漸多了起來,基本每次起義的人數都達到了萬人以上,不過這還沒有到動搖東漢王朝的地步。
直到情況越來越差,張角發動了黃巾起義,自此之後農民起義的頻率越來越高,起義的範圍也越來越大,這樣大範圍的起義一直持續了30多年。】
“是啊,也就持續了三十多年,那之後不就是各勢力亂鬥了嗎。”
鄧綏很是無語,她以為自己執政期間這麼多災害就已經夠倒黴的了,沒想到後麵還有更慘的呢!
【轉寒的氣候同樣影響了北方的草原森林,草木茂盛、多禽獸的環境變成了苦寒不毛之地,所以大批遊牧民族也開始南遷。
五胡亂華也是發生在這樣的前提下。
說起那時的南渡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所驅使的,但實際上西晉人口的遷移幾乎是同遊牧民族的南遷一起發生的。
根據學者們對各種沉積物的研究,在公元281-291年間,西晉出現了極為嚴重的乾旱,並引發了大規模的饑荒。
之後西晉連續多年出現旱災、蝗災等嚴重的自然災害,原本河套及其以東的廣大農墾地區變得極為惡劣,遊牧民族在乾旱的驅使下入主中原。】
唐朝
房玄齡:“魏晉時期,北方成了多族聚集之地,以往隻覺得是外族被中原的富饒所吸引,卻不想是原來生活的地方無法生存了。”
“陛下,既然如此,不如讓他們徹底的融入大唐,這樣於後世也是大功一件。”
“說的容易,怎麼讓他們徹底融入?”
“……”
殿內大臣開始爭論不休,李世民也開始想著融合的可能性,其實大唐的包容性是真的很高了,但是做到真正的不分漢胡,還是很有難度的。
【戰國時期的長江流域,氣候濕熱,人口稀少,土地開發程度較低。
而兩晉時期,乾冷的氣候使長江流域逐漸變成了適宜農業生產的區域。
北方民族的南遷為江南帶去了豐富的勞動力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使江南地區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特彆是三吳地區,有“千裡沃野”,“魚米之鄉”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