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微微一笑,麵上露出一絲自得之色,輕輕撚動著自己的胡須。
沒錯,他確實是真心實意地想要了解政令下達的真實情況,才會采用這樣的製度去掌握各地的問題。
唯一的問題就是要處理的折子太多了,這實在是太過費神費力!
聽到老四能夠堅持並推行這項製度時,他還是很欣慰的,老四能夠明白這其中的重要性並且付諸實踐,實屬難得。
想到這裡,康熙的臉上也浮現出略微滿意的神情。
【但是這個權力給出去,他需要看的奏折就會變多。
所以康熙很少會給人這個權力,在這個製度出來之後,大概有四十多年的時間裡,能夠這麼上奏的也就是兩百多人。
而雍正為了加強對官員的控製,在位期間擁有這份權力的大臣高達1300多人。
雖然這麼做,的確是讓他累得夠嗆,還有點自討苦吃的意味。
但是密折製度的確幫他實現了對官場的高度控製,確保了他的改革得以順利進行。】
“要死了,這些人加上常規奏折的確是很要命”
“現存的雍正奏折就有四萬多件,奏折裡批語最長的有一千多字”
明朝
朱元璋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儘管對於這位異族的皇帝,他並無太多好感,但對方如此勤勉政事,他內心還是頗為讚賞的。
身為一國之君,理當如此!
清朝
康熙很想說一句“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是想著老四這麼做多多少少和他有些關係,強忍著說教的**。
胤禛身邊的兄弟們也是一副敬佩的模樣,就這股子吃苦勁,他們還真是做不到。
胤禛:嘁!區區四萬奏章而已,他啊,可是強的可怕!
【而另外一點,就是“火耗歸公”。
古代地方收稅時,收到的稅銀都是比較散碎了,所以需要地方官府將這些碎銀子重新煉製成官銀,再上交給國庫。而在煉製這一步上,就會自然產生一些損耗。
這損耗一旦產生,收到的稅銀就會不夠了,為了上交足夠的稅銀,地方官員就會相應的多征收一些稅銀來彌補這裡的損耗。】
宋朝
趙匡胤點點頭說道:“這金銀賦稅的確會有這種問題。”
不過他們大宋沒有那麼多的白銀流通,直接用金銀交稅的人也不多,基本沒有火耗的問題,所以這方麵他還真的沒注意過。
【但是火耗從出現開始,就沒有正經的規定,火耗到底是多少那都是地方官員說了算的,若是征稅時加征的\"火耗\"多於實際的\"火耗\",那這之間的差額就歸官員所有了,這種做法從明朝一直傳到了清朝。
這種將定火耗權力放在官員手中的行為,就像是讓耗子睡在米缸裡一樣,官員們也紛紛秀出了自己的下限。
有些州縣每兩火耗二三錢、甚至達到了四五錢,而一些偏僻賦稅少的州縣,火耗是要比正經的賦稅還要多的。
雖然順治、康熙年間都發過禁令,但是基本沒什麼作用,隨後就默認了這件事。】
此話一出,明清時期需要繳納“火耗”的百姓們群情激憤,畢竟除了糧食,就是這賦稅和徭役最是重要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