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心理醫生不以為然,揭開傷疤也是一種治療過程,改變一些說法,或者由他們來提問。
跟拍生活方麵,有些人出現了頭暈、嘔吐、失眠、記憶衰退等副作用。
家長也反映,他們的孩子在接受了治療後,並沒有真正戒除網癮,反而變得更加孤僻、自卑和抵觸,他們無比後悔。
因為在此之前,他們的話是:
【多謝楊醫生,要是沒有你的幫助,我女兒不可能那麼快戒掉網癮】
【如今她從你的訓練營裡邊出來之後,人也變得聽話多了,讓我們家長真的太過欣慰了。】
【楊醫生,你真是一個救苦救難的觀世音。】
心理醫生評估,有些人得了精神疾病,抑鬱、焦慮、躁鬱,或輕微,或重度。
他們一致認為電擊療法對人的腦神經認知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在臨床,對於老人兒童、以及心肺、肝腎功能較差的患者慎用,實施時還需要全麻和吸氧。
除此之外,對於得病的“網癮少年”,擬定治療方案。
哦,紀錄片最後的結尾,介紹了一下“網癮少年”口中的楊叔,家長口中的“楊醫生”,除了生平簡介,還有獲得了“感動山東健康衛士”、“未成年人保護十大傑出公民”等等榮譽稱號。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網《17年後,那個電擊7000多網癮少年的惡魔楊永信,終於遭報應了》)
到11月30日,紀錄片剪輯完成,一共七集,每集50分鐘。
當天下午2點,楊靈越拿著帶子,親自跑了一趟央視。
在一間會議室裡,楊靈越見到了紀錄片頻道的主任,曾亮,一位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看著很精明。
是之前就聯係好的,通過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的關係,畢竟剛剛達成了雙方都很滿意的合作,並沒有通過廣電。
“曾主任您好,片子我帶來了。”
“楊導您好,久仰了。”曾亮很是熱情,顯然知道楊靈越並不隻是一個導演的緣故。
“咱們先看片子如何?”楊靈越直接說道。
“呃,好,稍等,我叫幾位同事一起過來看。”
對於楊靈越的直接,曾亮還有些不習慣,不過隨即還是掏出手機打了個電話。
隨後陸陸續續進來4個人,聽介紹,都是欄目編導。
會議室就有投影儀,在一名叫小周的操作下,紀錄片開始播放。
剛放了十分鐘,就有一個四十歲左右的婦女說:“彆放了,這是在用極個彆的案例,否認兩位教授對未成年人保護有傑出貢獻的詆毀。”
片子暫停,其他人則是詫異地看向這位同事。
楊靈越扯了扯嘴角,自顧自的說著教材上對於紀錄片的定義: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