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初七,大魏新帝親政第四年初,成都府。
成都府知府王國良就任六年,秉承公正廉潔、富國強民的政策勵精圖治,將本來一個破破舊舊的與鄉縣沒什麼差彆的成都府,逐步建設成了西南頗具規模的大省模樣。
不論是城鎮建設還是人流密集程度,比不上兩湖之地的長沙府和武漢府,但不比黃石府、宜昌府差多少了。
反而因為地勢之利,便於耕種,還水利發達,水產豐厚,整個成都府仿似凝結了周邊的所有地利,澤被這一方百姓。
不僅是經濟繁榮,就連一向不被人問津的學之一道也逐漸興盛,在王大人的提倡下,官學一級級開展下去。各地私塾也如雨後春筍不斷冒頭。
今日農曆初七,年休結束,是衙門開門放印的日子,官學則會推後三日,初十開學。
畢竟還在新年階段,連十五都沒出,就算王大人再如何迫切,想要儘快培養人才,如何想要填鴨式教學,也不差這兩三日功夫。
而這一日所有成都府官學教習被王大人齊聚在府衙後院,寓意激勵和展望,希望他們上下一心,用心培養學子,弘揚成都府的人文精神,讓鄉梓之地不斷繁榮昌盛,澤被後世。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所有教習被王大人激勵的滿麵紅光,好像自己一肩擔負了整個成都府的興旺。
王源一表人才,長相清秀,坐在一眾留著胡子的先生中顯得十分打眼。
知府大人愛才,成都府所有官學加起來幾十個夫子全部在座。
最老的將近花甲之年,最小的莫過於王源了。
王源是王知府的本家同宗,王源繼父是王大人的同宗兄弟。當年王源的母親帶著他從京都轉展南下,回到位於成都府的老家。
奈何老家中外祖父母去世,兄長們分家,好在民風尚算淳樸,幾個兄弟勻出了一座老舊土屋以及三分地給母子二人。
王源娘年紀輕輕,長相秀美,在京中是某個府邸的一等丫鬟,但不善農事,又帶著一個幼童,靠縫補刺繡為生,生活很是艱難。
王源繼父是個鰥夫,死了娘子不久,一個人帶著個碎娃娃過得也是饑一頓飽一頓的。
最後兩人見麵多了,相同的經曆還是互生情愫,反正兩個人結了親,兩家合一家。
夫妻二人帶著一雙兒女反而生活逐漸有了起色。男人是個秀才,有功名在身,做的是教書育人的事情,隻是教的是考童生的那些孩子,束修不高,但在鄉下也算寬裕。
尤其王源的娘有一手繡活,繡的東西遠近聞名,補貼了不少家用,日子過的普通也溫馨。
後來繼父無意間發現王源極有讀書天分,繼父琢磨了好久,決定將王源寫入王家族譜,因為同姓的原因,姓名不變,卻成了成都府王家人。
彼時成都府王家是望族,族裡族學數一數二的好,入了族譜就是王家人,王源享受上學的福利。
王源聰慧記憶力好,又勤勉好學,十歲就中了童生,十二歲就考上了秀才,聰慧之名十裡八鄉沒有不知道的,在整個王家都是聞名的神童。
王家族長更加傾心培養,十四歲中了舉人,但因尚未成年,一不能考進士,二不能授官,就留在族學裡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