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第二代皇帝也是嘔心瀝血了,知道自己才能不足,早早大婚,生了八個兒子,精心培養學問,爭取出個滿腹經綸的治世之才。
隻是路子有些偏,學問一個個都是一等一的好,皇帝決斷不下誰堪任太子大任,結果幾個兒子拉幫結派,鬥的烏雞眼似的,正事不做,全搞了內鬥,本就很勉強的朝廷更是離分崩離析不遠了。
經過不斷角逐,有能力的不是死在兄弟手中,就是秋後被皇帝以各種各樣的罪名圈禁、流放、遣送回封地。
剩下的就是最不長進的小兒子,文不太成,武不太就,還身體不好,卻是碩果僅存。
三代皇帝的頭冠落在頭上他都還有些迷糊,好在還有老臣輔佐,自己什麼都不行,但好在能聽進去勸諫。隻是誰的勸諫他都聽,自己缺乏決斷之力。
導致政務往往不通,朝令夕改時常發生,最要命的是皇帝身體不行,久久沒有誕下皇嗣。
好在於壯年之時終於得了一子,一高興,長久繃著的弦就鬆弛了,身體也就每況愈下,沒堅持幾年就撒手人寰了。
繼位的沒有二選,隻有一個皇子,不到五歲就坐在了冰冷的皇位上,也就是現在的皇帝。
可憐的小皇帝連每日朝堂上說的話都聽不懂,但是其母是先皇的皇後,皇後出生大魏的簪纓世家齊家,齊家是隨開國皇帝打天下的忠臣,建國後封鎮北侯,先帝選秀時齊家嫡女才貌出眾,選為皇後,齊家一躍成為頂流勳貴,還手握實權。
皇帝年幼,齊家勢大,直接讓皇後垂簾聽政,齊家更是占了朝堂三分之一的權勢。
另三分之一在太傅手裡,太傅一族也是隨先帝打天下時,舉全族之力傾囊資助物資的世家大族,建國後一直低調,做學問,領國子監祭酒一職,還世代相傳,出了兩代太傅,是先皇的托孤重臣。
還有三分之一在威遠侯姬無良姬侯爺手裡。姬侯爺是先帝時期以抵抗東麵倭寇有功,以戰功封侯的侯爺。
本來實力不顯,但幼帝登基,朝堂勢力你爭我奪,反而能帶兵打仗的舍不得己身,南麵蠻夷來犯,朝堂誰也不願意離開權利的爭奪,就將抵抗蠻夷的重任丟給了沒有後台的姬無良身上。
姬侯爺二話不說,點將出發,本朝第一件大事就是抵抗十萬蠻夷,朝廷發兵十萬,軍械物資都跟得上,仗打得卻有些艱難,曆時三年才結束,國力變強,但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戰勝的軍隊隻剩五萬,立刻失了朝廷供養,是姬無良念在眾將士跟隨自己一場的份上,將隊伍打散編入了自己麾下的鎮東軍,吃鎮東軍的軍糧,不但收服了南征軍,還對南麵駐地有相當權利的調配權限。
同時姬無良手裡的兵馬一下子躍到了十五萬,力壓鎮北侯的鎮北軍十萬,成為朝堂新生的一股力量。
好在姬無良本人不但能征善戰,還有大義,一些好的舉措基本五成以上出自姬侯爺之手,或是通過姬侯爺推動的。
喜歡回到古代當太傅太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