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第五卷末尾的時候,我其實一直都在想一個問題。
那就是究竟是讓卡琳一直保持她那崇高的精神理念,還是在這最後的最後,表現出後悔之意,並以此來表現出卡琳的一點屬於人類的柔情?
綜合考慮而言,我選擇了後者。
可以見得的是,卡琳在精神死亡的前一刹那,對千劫說出了那句“如果有來生,我一定會拒絕那份母親的邀請…一定……”
相信聰明的小夥伴在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已經反應過來了,這句話看似寫卡琳想要拒絕當時她母親邀請她回歸柯模思城的信件,實則確實說卡琳已經不想再為了蘇國奔波。
如果上天能夠再給她一次選擇,她會毫不猶豫的將當時的那封信件連同沙皇後裔的身份一同扔在那雪地中,就這麼讓卡琳一直生活在山村,雖然再也無法拯救蘇國無數正處在分裂貧困危機中的萬萬人民,可她卻可以拯救她自己,與她自己身邊的人了。
拋棄信件,永遠的生活在山村中,永遠的生活在千劫的保護之下,這或許很殘酷也很無情,卻是綜合考慮而言,對卡琳最好的結局。
誠然,我們前文對卡琳的塑造,無不在往一個救國者,一個偉大者的方麵進行。可如今卻在這最後的最後,突然來一個情緒大轉彎,指明卡琳之所以能在萬倍慢放的時間流速中堅持下來,並不僅是因為她有著那救國的崇高精神理念,更是因為她與千劫在當年立下的那份承諾。
這樣寫大反轉的精神劇情,是否會有些不妥?是否會讓讀者覺得卡琳的人設崩塌,感到難以接受?
這些我在寫的時候都已經考慮過了,就結果而言……我認為卡琳愛國,和她愛人,這兩點並不衝突。
神州有言,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這體現了全心全意致力於工作或事業的偉大精神。
可是,看著自己的妻子生產,看著自己的兒子渴望父親歸家,看著自己的兒子在沒有父親陪伴的情況下長大。大禹的心中,難道真的就不會有一點對家與家人的思念之情嗎?我不見得。
隻是大禹的這份思念之情,被他處理國家水患的愛國之情所壓製,從未提起罷了。
而卡琳,也隻不過是在她生命消失的前一瞬,將自己這份對家對人的愛與念都表達了出來。
這二者所麵臨的情況不同,但想要表達的卻是一個意思,在那深沉的愛國之心下所深埋的,必然是一個愛家之人,隻不過從未表現罷了。
但不管是大禹,還是卡琳,他們都在將國事徹底處理完全之前,從未將這份愛家之情表現出來。重要的也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心思想法,而是一個人的事跡與行為。
有道是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卡琳用自己的生命貫徹了救國的道路,不管她是怎樣想的,她至少都是那麼做了,她救國的行為無人可以質疑,這就夠了。
而在國策完成之後,她理應享有這最後的私人時間,來儘顯宣泄她屬於私人的情感。否則就太可憐了。